|
田间地头传科技 真心真情送服务
曾都科技兴农给力农民增收
作者:唐天才、
本报讯 记者唐天才、通讯员张俊、汪巧报道:“种了一辈子的稻谷,今年的收成最喜人。”近日正忙着秋收的曾都区何店镇汪谌村农民张德富指着田里金灿灿的稻谷高兴地说。 今年稻谷播种前,张德富在何店镇农技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种了16亩优质水稻。“从选种、种植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我都咨询农技站。今年家里仅卖稻谷一项就可收入近3万元。现在种稻谷赚钱比以前多了,干活却轻松了不少,种田真离不开科学。”张德富深有体会地说。 近年来,曾都坚持科技兴农,加大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切实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服务。通过12582农信通平台,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供求等惠民、利民信息,开阔农民视野,丰富农民科学种田知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适时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通过发布科技信息、接受科技咨询、进行现场培训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各镇(办)农技站还成立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零距离服务。何店镇农技站站长王洪金介绍:“立体化的科技服务网络很受农民朋友欢迎。在农忙时节,我们的农技人员每天要接三四十个电话,解答农民的疑问,有时还到田间地头去指导他们。” 该区还选聘9名科技特派员,常年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零距离指导,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成果,自己带头干,带领农民干,推动农业不断增产、农民不断增收。科技特派员严贤涛以洛阳九口堰富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探索出了“菇——稻”轮作栽培模式,带动数千农户运用农业新技术,每户平均收入达6万元以上。目前,全区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520期次,培训农民7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万余份,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0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2个,创建专业协会3个,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辐射带动农民36000余人。近3年来,农作物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都在1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