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高 更优 更强——广水市推动劳务经济转型升级综述
作者:李明清
特约记者 李明清 通讯员 李友霞 地处鄂北山区的广水,是一个劳务经济大市,每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达20多万人。近年来,该市着力推动劳务经济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身价”更高: 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现在一个月能挣5000元!”10月12日,已在北京一家数控机床厂就业的广水技工学校毕业生林芳给家人打电话报喜说。而在以前,由于没有技能,林芳在外面打工只能干些力气活,一个月的薪酬仅1000元左右。参加了3个月的数控机床培训后,有了“金刚钻”的他在北京很快就揽到了“瓷器活”,而且“身价”倍增。这是广水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的一个缩影。 过去,广水市大多数农民外出只能从事“苦、脏、累”的体力活,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近几年来,该市不断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力促劳务经济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该市以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中学、农广校等培训基地为依托,坚持校企合作、校企联姻的办学理念,面向市场设专业,瞄准市场育人才,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各基地还与全国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人才供需关系,畅通了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 据统计,近3年来,该市共开设需求量大的电动缝纫、电脑、电工、焊工、美容美发、厨师等20多个专业,培训农村劳动力3.6万人。据跟踪调查显示,这些经过培训的农民工走上工作岗位后,因其专业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其薪酬相对较高。 品牌更优: 从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为了改变过去农民工天南海北分散外出务工的现状,广水市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建立劳务基地,引导他们向相关地域、行业相对集中,“抱团发展”,集约务工,先后培育出了“广水猪排骨”、“广水不锈钢”等六大优质劳务品牌。 在首都北京,广水人销售的猪排骨占据北京各大超市95%的市场份额,并逐渐辐射占领了石家庄、天津、唐山肉食品80%的销售市场,目前他们的业务范围又扩展到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广水猪排骨”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在上海九星不锈钢城,汇聚了整个华东地区最全的建材装饰行业。广水人在这个市场开办的公司达400余家,从业人员1.2万人,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5%以上,年营业额达60多亿元;在广东惠州市,“广水灯饰”强势崛起,已形成集灯饰生产、玻璃磨花、外形包装、市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广水人张家刚创办的灯饰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产品全部出口,年创汇500万美元;2007年,在广东佛山市打工经商的广水人敏锐发现,当地服装业加工繁盛,但大量边角余料不好处理,他们便从最不起眼的碎布开始做起,悄悄以极低的价格收购过来,然后通过分类清理,销往全国各地用于做拖把、再生塑料、纺纱等生产,逐步打开了市场。目前“广水碎布分理”从业人员达1.2万人;在广州花都区,70%的珠宝加工企业是广水人开办的,形成了“广水珠宝一条街”。他们让珠宝进入了百姓家,飞出了国门外,长成了大产业;在深圳市,广水人生产的仪表膜占领全国70%的市场份额,“广水仪表膜”叫响全国…… 活力更强: 从“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 随着外出务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广水市近年来因势利导,按照“送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送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理念,引导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劳务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广水市组织力量精心编制了项目推介资料,帮助回归创业者选准投资方向、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他们立足本地实际,引导回归人士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大自然农业实业公司、新光生态农业公司等企业先后落户广水,在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已形成了小龙虾养殖、生猪养殖、食用菌加工等六大农业产业链,农产品集约化、优质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 该市还引导回归人士围绕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工、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积极兴办配套、协作企业,拉长、加粗产业链条。随着由回归人士兴办的嘉和制衣公司、华康无纺布公司等企业的“加盟”,广水纺织服装产业不断壮大。目前,该产业已网络规模企业12家,产品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年产值突破13亿元。 有关部门还竭力为回归创业者提供保姆式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该市着力建设回归创业园区,提供标准化厂房,让回归项目快速落地,孵化成长。同时,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让回归创业者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撑,快速长成规模企业、骨干企业。截至目前,广水市由回归人士创办的企业有150多家,投资额达50多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