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香菇棚里的喜与忧
作者:刘诗诗
  本报记者 刘诗诗 通讯员 毛利
  
    时下,正是香菇入市的季节,曾都区洛阳镇香菇主生产基地九口堰村一片繁忙景象。在一排排大棚里,一丛丛香菇竞相“绽放”,种植户们忙碌着采摘香菇。
    随着采菇女子的手起手落,不一会一筐鲜嫩的香菇就呈现在眼前。“这几天天气好,温度、湿度正适合香菇出菇,现在是头一茬,我家每天就能‘捡’鲜菇上千斤。”该镇香菇种植大户刘桂元告诉记者。
    洛阳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林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并不断创新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已在全镇推广开的“菇稻”模式,让食用菌种植成为当地农户致富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洛阳镇发展 “菇稻”模式种植面积1200亩,仅地栽菇就达到900万袋,让近千家农户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记者在一个香菇大棚看到,整齐排列的菇棒穿上了薄薄的 “外衣”。种植户杨光启脸上透出几分神秘:“这是最新的种植技术,采用保水膜,不用划袋,也不用喷水,棚顶也不用盖薄膜了。”据随州市九口堰富民蘑菇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贤涛介绍,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劳动强度,而且香菇的质量和产量都要优于以前的地栽菇,价格也略胜一筹,前景看好。
    在隔壁大棚里,却不见香菇的“身影”,人们挨个将菇棒拿起再放下,着实令人费解。“这你就不懂了,这个大棚已出完第一茬菇,现在还在晾棒,这样晾棒的效果会更好。”种植户张世松说,“再过二十多天就要出第二茬了。”
    “你是哪里的记者啊,能不能帮我们打听下哪的香菇行情好些?”种植户黄金元问道。据他说,当前香菇行情并不太好,前几天还能卖到5元一斤,现在跌到2.5元一斤。种植户刘桂元说,他种香菇近十年,真正大规模种植还是在这两年,全年的收入全靠香菇,他今年种了两万袋,按去年的行情,至少能赚4万元,现在的行情却令人担忧。“昨天‘捡’出的香菇只卖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只能烤干或放在冷库里,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计划明天装70筐鲜菇到武汉‘探’下市场。”黄金元无奈地说。
    严贤涛表示,目前,鲜香菇利润整体较往年低25%左右,合作社正与湖南、广西、四川等地联系销路。“哪里行情好,我们就往哪里销,尽量维护菇农的利益。”严贤涛说,“现在温度还较高,市场需求量不大,估计明年1月过后行情会有所回升。”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香菇棚里的喜与忧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