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名片闯天下——“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效应
作者:冯家园
本报记者 冯家园 10月19日,随州经济开发区厦工楚胜新厂区内,几十台大型施工机械轰隆运行,10万平方米车间同时施工,计划今年底全面投产,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一流速度”。同时,成龙威专汽、东日专汽、大力精功等一批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授牌后,随州专汽产业迎来发展春天,一批中字号、知名企业进驻随州,与骨干企业整合重组,壮大自身,也做大做强专汽产业,“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名片渐渐被世人熟知。 引进聚集,规模不断壮大 随州专汽起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载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市政府出台政策、搭建平台促进专汽产业发展,专汽企业聚集靠拢,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2007年,随州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和销售企业发展到172家,资产总额超过50亿元。当年11月,随州被授予“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借这一金字招牌,市委、市政府高标准规划20公里专用汽车工业走廊。 招牌的吸引力是无穷的。三江航天、中国重汽、中国恒天、武汉三环、福建海翼等强企纷纷入驻随州。 去年12月,厦工重工集团与湖北楚胜专汽合资重组,总投资10亿元,兴建专汽及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湖北楚胜公司总经理徐正刚说:“企业联合重组,楚胜实力增强,产品结构不断调优。” 如今,专汽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公里专汽长廊已连成一气,各类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厂家星罗棋布。 今年1至9月,全市汽车机械工业实现产值153.98亿元,同比增长37.1%。 整合重组,产业链条完善 产业壮大了,但如何做大做强,叫响“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名号?随州一直在探索。 2008年,国家工信部专汽振兴规划纲要提出,停止对新上专用汽车企业的审批,避免产能过剩。对此,市委、市政府坚定提出:“整合规范随州汽车生产行业”。整合重组成为专汽行业最强音。经过联合、兼并、重组,一家家企业日益壮大。 2009年,湖北华威与中国重汽重组前,连续3年产销量在5000辆左右徘徊,发展遇到资金、市场、技术瓶颈。重组后,重汽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年产能达到2万辆,去年产销1万辆。该公司负责人陈钢战说:“公司发展大提速,得益于靠上了中国重汽这棵大树。” 靠强做大可大大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随州专汽企业纷纷与强企联姻,演绎重组壮大的经典:全力公司依托中国铸造业巨头广东富华共建亚洲最大的汽车铸件基地;中国恒天集团与新楚风联手,5年迈向50亿;齐星收购汉汽,创造了电视直播车、救援指挥车等房车精彩…… 规范整合,企业壮大,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小虞来随考察时称赞:“如此完整的专汽产业链,如此高的产业集中度,全国没有任何地方能与随州匹敌。” 目前,我市汽车机械行业规模生产企业125家,年产销专汽7万多辆,产值151亿元,专汽产业已成为全省重大产业集群之一。 科技支撑,专汽誉满全球 9月份,航天双龙向南美洲出口90辆半挂运油车,如今又有400辆订单正在洽谈之中。该公司负责南美洲的销售经理表示,不少购货商都是冲着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美名来洽谈选购的。 美誉在外,产品质量是保障,科技力量才是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市有90多家专汽企业与全国10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楚胜与武汉理工大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三轴空气气囊悬架半挂运油车”,产品受到中东、欧美等地区的青睐;全力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合金高性能重型汽车制动器项目,解决了我国汽车制动失效技术难题,并批量出口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 科技创新造就了品牌,让“专汽之都”誉满全球。随州专汽从武汉机博会、广交会,走到了德国汉诺威汽车展。齐星、大力、龙帝等品牌的专汽,批量走向国际市场。齐星、大力、程力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据介绍,目前我市已有18家专汽企业产品出口,市场分布美国、德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1至9月份,专汽出口1.58亿美元,同比增长56.7%。 去年12月16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协议。我们相信,随州专汽产业发展将更加迅猛,“中国专汽之都”的美名必将远播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