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书人生——记随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王谦
通讯员 王刚 熊仕伟 在随州医界,提起王谦,几乎无人不知。近三十年的从医之路,他始终发扬白求恩精神,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用高超的医技和博大的爱心全力拯救病人的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人生价值。 刻苦钻研 技长于人 1982年,25岁的王谦作为同济医学院恢复高考后的首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放弃了留在武汉襄樊等大中城市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的医院——随州市中心医院(当时的随县人民医院)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最初几年,王谦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科室和手术室度过的。熟悉他的一位手术室工作人员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手术室门口的那张长条椅几乎他包了,很多夜晚就守在那儿。那时候病人多,医生少,加班加点给病人做手术是家常便饭,有一年夏天的一个夜班,天气非常炎热,王谦刚一接班就接连来了三个急诊病人,紧张的诊治工作刚刚结束,还没来得及坐到椅子上休息片刻,又来了一个更加危重的外伤病人。这是一个复合外伤的患者,入院时已经休克,大小便失禁,生命垂危。血迹污物粘到了患者全身及床单被褥上,整个室内布满了难闻的气味,王谦全然不顾这些,迅速组织抢救:止血、抗休克、紧急手术,经过一晚上和一上午的奋力救治,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王谦认为,为医,既是服务的过程,又是学习的过程。由于接诊的病人多,不知疲倦地为病人服务,刻苦地钻研,加之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日积月累,终于使得他技长于人。他常说,医生就是靠技术为患者服务,没有先进的技术,一切都是空话大话。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将最先进的技术、最新的理念应用于临床,他从未放弃学习。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读大量医学书籍、杂志,不断更新知识、理论,及时了解医学国际新动态,应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工作。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他认真总结经验并与其它医院医生互相交流,先后发表了《恶性肿瘤治疗设计与思考》、《外科感染的特征、走势及对策》、《创伤急救流程与对策》、《术后肠套叠5例临床分析》、《食管—胃浆肌层包套式吻合50例临床分析》《外伤性小肠内疝8例诊治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结肠瘘或胆囊十二指肠瘘的诊治》等论文。 无私奉献 乐观顽强 人们常说,做一名好医生,就意味着无止境的奉献。在王谦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 2008年6月16日,是随北淮河镇居民高先生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上午十点左右,因患胆道疾病的他,在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接受手术,主刀医生正是他早已耳闻的王谦。此时,在手术室上方十楼的重症监护室里,一位中年女患者仅能靠着呼吸机来维持呼吸,因为处于肿瘤晚期,她已经昏迷了三天,生命体征正在慢慢减弱。而与她相濡以沫20多年的丈夫王谦,尽管就在自己同一栋楼上,却因为有患者等着做手术,而无法陪伴在她的身边。一直到下午1点多,高先生的手术顺利完成,几个小时后,王谦的爱人就带着对丈夫和女儿的深深眷念永远离开了。 第二天,当高先生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既感激又负疚的心情,他与妻子商量,给王谦送了一束鲜花,并在花中夹了1000元红包。当王谦发现这一“秘密”后坚决让同事送了回去,并在电话里对高先生说:“谢谢你的心意,鲜花我收下了,但钱我不能要。当医生做手术是我的职责,如果拿了患者的红包,在心里我就会对妻子更加愧疚。” 2010年9月,对于王谦来说又一个艰难抉择的时期。为数以万计的患者施行过手术的他,自己却在一次检查中发现不幸患上了肿瘤疾病。在亲朋好友和领导同事们伤感的时候,王谦坦然面对,他说:“我做了快30年的外科医生,见到各种病情的患者,这点儿病,吓不倒我”。在这种乐观的情绪中,他做了切除手术。在王谦自己接受大手术治疗还未满一个月的时候,一位不知情的患者想请他做手术,他不动声色顺利地满足了患者心愿,之后半年,他一边承受着化疗的痛苦煎熬,一边顽强地为患者诊治、手术。王谦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患者、同事和领导。 贴心服务 以身作则 在广大患者的心目中,王谦是一个一心给他们节省治疗费用的“抠人”。他经常叮嘱科室的年轻医生:“要多为患者着想,给患者最合理的治疗!”“可用可不用的药就不要用了。”“做手术没有小事,术前一定要想好为什么要做、做什么,要让患者受益”。他以身作则,看病时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检查到治疗,处处为病人精打细算。 如果是远道来的患者,他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为患者节约食宿费用。平时教育年轻医生时他常说 “健康是指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在给患者看病时,一定不要忘记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争取经过治疗,患者恢复身心健康”。他接诊时,总是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讲述,认真地分析,遇到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教会患者多种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 作为随州地区和随州中心医院普外专业的“双身份”学科带头人,王谦注重科室年轻医生的传、帮、带,每周组织学习、讨论一篇专业文章,在科室内营造轻松、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言传身教沟通艺术、为人处事的方法,使他们各方面都得到快速提高。他组织成立随州市普外学会,搭建普外科医生交流学习平台,先后五次主办专业学习班,促进整个地区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 他的技术和人品饱受赞誉,先后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十佳医务人员”等称号,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淡然处之,继续在他为之沉迷的手术台旁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