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城区防洪排水设施的调查报告
原因:
防洪排水 任重道远
(一)排水规划编制滞后。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过第五次修编,而与之配套的排水专项规划没有编制,各区的排水工程建设只能随着道路同步设计,无法形成网络,整体排水布局不统一,导致道路排水设施难以对接,排水无法畅通。
(二)排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1、排水工程标准低。我市老城区排水管网建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均为雨污合流,分段设计、分段施工,排水走向不一致,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基本都在带病运行。
2、排水管网不配套,排涝设施损坏严重。随州市主要天然排水体系有花溪河、东、西护城河及车水沟。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防洪排涝任务加大,而南郊区、北郊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铁东新区排水管网配套建设缓慢,城区天然排水体系却反而被占用。
(三)排水管道防洪承载力低。城区雨水管设计重现期为一年一遇。近年来,经与市政设计院协商,设计重现期提高到设计规范要求的五年一遇,也只能应对50毫米的雨水不会出现大面积积水情况,如果雨水达到100毫米,仍然会出现严重的积水、滞水,造成内涝。
(四)排水工程多头建设、管理混乱。地级随州市成立以来,各行政区、市直各部门等单位都有建设权,建设渠道多元化,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出现各自为阵、较为混乱的局面。由于排水工程施工标准不一,各段衔接不顺,无法保证新建排水设施达到设计要求,工程建设质量难以确保,影响正常排水功能,导致维修管护非常困难,大大增加了排水设施管护成本,更不利于排水工程资料的收集和国债资金申报。
(五)排水设施管护经费不足
随州城区排水主管网长度由2000年的58公里增长到236公里,排水设施养护维修经费一直未列入财政年度预算,由于经费不足,管护设备不配套,至今仍然使用竹片人工清掏最原始的作业方法进行管网清淤,效率低且达不到管护标准,影响了防洪排水设施养护、管理的质量。
(六)污水治理工作任重道远。随州污水收集率在十二·五期间要达到90%,而目前只有65%,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市污水处理厂一期5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污水不断增长的需要。
建议:
理顺体制 加大建设
城市排水设施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排渍、排涝、防洪的骨干工程。一些城市之所以遇洪则涝,主要是因为城市排水系统发展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让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更加科学完善,需做好六项工作。
(一)尽快完成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把开发小区排水纳入规划,尽快完成排水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指导城市新建道路和建设开发工程排水管网对接,解决白云湖排污口污水收集难问题。城区新建项目在建设时,应有规划部门出具的排水工程规划方案。
(二)理顺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标准统一、责任明确的建设工程管理体制,以利于排水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和排水设施的管护。排水工程建设和排水设施的使用实行归口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出台随州市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办法,严格控制施工质量,解决目前排水工程建设混乱局面。同时,明确各开发小区及产权单位排水设施的管理职责。
(三)加大排水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排水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设计标准,加大排水管径,对城区易积水地段逐年进行改造;新城区建设做到雨污分流,形成网络,确保能够进入污水收集管网的地段尽早建设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
(四)改造恢复城区自然水系和明渠。增加防洪标准 (城区内河明渠设计标准为二十年一遇;城市防洪河道设计标准为五十年一遇)。一是改造治理花溪河上游、东护城河、车水沟、明珠渠、张家板桥渠以及南郊1、2、3、4号渠,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二是恢复张家板桥至新火车站、花溪河至老火车站、老火车站至张家板桥等自然水系的排水功能,满足区域排水排涝需要。三是对改造恢复的自然水系和明渠,规划部门要控制规划建设用地的审批,市住建委要严格各项建设工程的监管,禁止任何单位和建设工程占用和损毁改造恢复的自然水系和明渠。
(五)加快城镇污水治理建设步伐。一是迅速启动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尽快解决城东新区和市经济开发区两大区域污水收集问题。二是尽快启动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鉴于城南新区和南郊区域一直无排水系统,污水直排白云湖,按照我市 《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应新建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2.5万吨/日工程,目前该工程已报国家发改委备案。建议尽快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力争2012年启动建设,2013年建成运行,从根本上解决污水直排白云湖,污染城市水环境的问题。三是逐步规划建设随县及重点镇污水处理厂。随县及所属洪山镇等乡镇都是氵厥水、水流域主要污染源,大量污水直排入水系。目前国家对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有较大的政策支持,建议要求随县及各重点镇做好乡镇污水处理项目申报,并分阶段逐步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四是规划建设曾都区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议组织专家对曾都区开发区污水收集问题进行论证,拟定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配套完善各区域污水收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
(六)加大对排水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及防汛抗洪的资金投入。将城区排水设施维修养护经费、城区防汛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地下排水、污水系统和城区内河等防洪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
现状:
排水设施 建设滞后
原随州市1984年城区人口仅有5.5万人,建成区面积仅5.3平方公里,主要靠花溪河、东西护城河、车水沟四条内河以及北郊明珠渠、梁家桥,南郊1、2、3、4号渠,经济开发区张家板桥渠、烈山中学旁渠、商检局旁渠等天然排水体系防洪排涝,基本能满足城区防洪排水的需求。
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快速增加,2000年随州城区人口29万人,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排水管网长56公里(雨污合流)。时至今日,城区人口已增加到45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排水主管网增加到236公里(其中:雨污合流113.07公里、雨水管网78公里、污水管网44.93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1座、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1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投资达2亿元,是建立地级市前的4倍,城市排水系统已初具规模,但排水设施建设仍严重滞后。
地面5米以下截污干管井下作业建设中的开发区污水管网雨中道路管网及时防洪排涝运行中的污水处理厂
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受极端天气影响,遭遇一轮又一轮的暴雨袭击,上百个城市屡屡引发严重内涝,“城市排水难,为何难,难在何处”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我市城市防洪排水设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今年5月23日、6月18日、7月26日,我市降雨强度仅达到50毫米,却造成城区11条主干道近30处地段严重积水,引起城市内涝,排水不畅造成内涝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
污水处理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