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爷孙之间搭“心桥”
作者:张顺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孙晨曦 宫铁托
  
    “爷爷,我向你保证,从今天起,我一定好好学习,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实现你的愿望!”
    “好,好,娃儿,再不能像焉巴巴的菜秧儿了,要挺直腰杆,长成一个棵大树!”
    77岁的爷爷张德明,手微微颤抖着,抚摸着14岁的孙子张成的头,激动地说。
    这一幕,在场的家访教师、记者、张老汉的村邻都为之动容。老人又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把学费放在桌上,劝儿子(张成的父亲)去读高中考大学的那一刻。那时,儿子拒绝了他,外出打工。而如今,孙子从爷爷的故事中汲取了营养,猛地警醒,担起了父亲曾经放弃的担子。
    11月6日,星期日。当中国农村许许多多的“留守老人”与“留守孩子”,仍因“代沟”而渐行渐远的时候,在曾都区万店镇小河沟村六组,张德明爷孙俩的心里,却架起了一座宝贵的“心桥”,爷爷多年的心愿,成了孙子奋发向上的动力。
    这爷孙俩心灵碰撞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曾都区万店镇中心学校常务副校长陈国民对记者说,近期老师们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家访,了解了很多情况,发现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回家与爷爷奶奶交流甚少,家教缺乏。但这些老人们并不是不关心孙辈的学习,而是对孩子的上进有着强烈的愿望,只不过不了解孩子心理活动特点,说的话孩子不听;而孩子对爷爷奶奶的过去,也不了解,从而“敬”而远之,各行其是。但这些老人,大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其精神相当感人。比如,从八(3)班班主任刘友波老师初次家访写成的家访手记中发现,张德明老汉虽说不识字,但非常好学,会很多手艺,关心国家大事,出口成章,能用“顺口溜”的形式反映农村的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受。这其实是很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帮助学生从其爷爷奶奶的身上,学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会更有力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自从领了养老金,吃饭不忘党的恩……菜好饭好吃起来,幸福的生活人人爱。”在老师再次上门回访时,张德明老汉首先吟诵起了顺口溜,按捺不住享受国家农村老人生活补贴的喜悦。而听说张成有个“诗人”爷爷,许多附近的学生也赶来听张爷爷讲故事。
    张德明老汉和学生成了主角,家访的教师退到幕后。老人的故事,在学生们的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
    为了让哥哥躲避国民党抓壮丁,张德明年幼就被送给了人家。后来解放了,有机会读书识字了,但养母去世,养父再娶的继母不准他去识字班,要他每天上山放牛,回家还烧火做饭。他只得趁放牛回家的一点点空闲时间,“剽学”来村子的篾匠木匠补锅匠的手艺。凭着他的好学与吃苦,他成家立业,将四个儿女抚育成人。
    “娃子们哪,学东西要有兴趣,有兴趣了就不觉得累。”张德明老汉对张成和他的同学们说,“我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夜里就在家编竹筐篓子,筐子篓子卖了,一家人吃的喝的、娃们读书的笔呀本的就都有了。”
    他将长子取名存亿、幼子取名存万,“这合起来就是亿万哪!”张德明老汉爽朗一笑,儿子的名字寄托了他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他知道这致富还是要靠学习。当存万考上了高中,却在同学的影响下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成为他一生深深的遗憾。儿辈没有上大学的,而孙辈上大学的希望也只有寄托在张成身上了。“这娃儿贪玩,逼着他学习不行哪!”老汉悄声对记者说。
    但今天,张成却“开窍”了:“以前,我学习没有目标,考不考学没想过,反正家里条件还可以,不少吃少喝的。今天听了爷爷的故事,他那么遭罪还想办法学习,那么希望我爸爸上大学,我要实现爷爷的心愿,好好学习,争取考上警官大学,当上一名警官。”
    张爷爷的“故事会”结束了,张成的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张爷爷告诉我们,只有吃得苦,方能尝到甜!我也要考上大学,让我父母过上好日子!”男生宫峥说。“我们也应该像张爷爷一样有目标有梦想,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实现我当一名律师的理想!”女生宫雪也不甘落后……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爷孙之间搭“心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科教周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