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军人“猪倌”——“曾都区青年星火带头人”北郊李凡虎的创业路
作者:张顺金培珊
  本报记者 张顺 金培珊 通讯员 陈克军 蔡志锋
  
    为了姐姐上大学无后顾之忧,他毅然中断学业参军入伍;复员回乡,他自学技术养猪创业,但辛苦喂养的数百头猪一下子死亡,仍百折不挠,东山再起……曾都区北郊九间屋村青年李凡虎的创业路,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军营学会“不放弃”
  
    尽管忙前忙后地喂猪、建新猪舍,但李凡虎仍是一身迷彩服,身板笔挺,军人气概。李凡虎对记者说,要不是在军营里锤炼了两年,他可能又外出打工了。
    2002年,李凡虎18岁了,正读高中,姐姐正在同济医大读大二,还有一个弟弟上初中。其母说:“那时家里真困难,上有老下有小,他爸爸耳朵听不见,做事不方便。田里收的、打工挣的两个钱都供孩子读书了。家里炒菜就没有油,只能买点酱油充数……”
    李凡虎想到家里的困难,自己不能再走高考上大学的路了,提出想当兵。当时新兵入伍已经开始换军装了,村支书肖海云得知情况,立即向上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终于让凡虎搭上了当年新兵的“末班车”。
    “我也是一个复员退伍军人,深知当兵对一个青年成长的意义。”肖海云对记者说,上大学当然很好,但不可避免地有很多青年因种种原因上不了大学,人生应该有不同的路,进军营锻炼,就是青年人成长的一条大路。
    李凡虎没有辜负村支书的厚望。暴雨中,10公里武装越野,雨打在脸上,眼睛就难得睁开,他不时摔倒在泥泞中,累得不想再起来,但看到老兵一摔倒就立即爬起,他又一咬牙,爬起再跑……
  
  
    面对“灾难”不落泪
  
    他以“优秀士兵”的称号,为自己两年的军营生活交了一份答卷。复员归来,姐姐5年的医科大学尚未完成,家中的经济状况依然艰难。他先后到深圳上海打工,做过保安、模具工,也与别人合伙开过小餐馆。在漂泊不定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在寻找方向,想专注地做一项事业,就像武装越野,再苦再累,也要朝一个目标奔去。
    经反复的观察思考,2007年底,他回家开始了他的“猪倌”生涯。
    起步就在自家小院里,“老本儿”就是自家养的一头母猪。他起早贪黑,不怕脏不嫌累,一门心思钻研起养猪技术,买了《猪病诊断与防治》、《猪饲料配方》等书籍钻研学习。渐渐地,由一头母猪繁殖出9头母猪,再繁殖出100头仔猪,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同时,他也发现,依靠原有的品种和传统的养殖法,生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消耗饲料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换品种改方法。
    2008年,他依靠积累和部分借款,从外地引进了30头良种母猪。一直关心支持他的村支书肖海云,此时又在养猪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以支持。他自学钻研养猪技术,并向北郊畜牧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请教,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和活动量,攻克了母猪发情不正常等一个个技术难题,几批下来,母猪产下500多头仔猪,规模化养殖获得了成功。
    但好景不长。2010年的3月、7月,几次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的爆发,母猪纷纷流产,肉猪一批批死亡,几百头猪一下子就化为乌有,仅剩下30头不能下仔的母猪和一头公猪。
    面对这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李凡虎没有落泪。他说:“想起我几年吃在猪场,睡在猪场,我只是有点伤心。但我没有绝望,我还能够重新再来,军人的辞典里没有‘放弃’!”
  (下转第二版)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军人“猪倌”——“曾都区青年星火带头人”北郊李凡虎的创业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科教周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