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房真正成“安心房”须解决四大问题
作者:新华
NO1.质量亮“红灯” 在建设“大提速”同时,保障房质量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接连曝出质量缺陷和配套难到位,虽是个案,却无疑加剧公众担忧:保障房是否会出现“低保障”现象? 包头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前不久刚曝出部分房屋质量低劣、墙皮脱落,海口回迁安置小区93户居民又发现,入住不久的房屋出现屋顶渗水现象,北京大兴区明悦湾保障房项目被查出结构混凝土未达到设计要求,6栋楼被勒令拆除重建;杭州保障房蓝桥名苑小区,出现大面积空鼓裂缝、楼顶渗水、门窗松动等质量问题…… 同为保障房,有的质量严格,入住者住得“舒心”,为何质量出现“两重天”现象?“问题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对保障房质量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一位地方官员直言不讳,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房短期内利润回报不显著,有的开发商为短期利润便在建设中偷工减料、压低成本,直接导致保障房出现质量问题。 NO2.配套显“滞后” 国家审计署2010年底发布的审计公告指出,由于廉租住房配套设施不完善、地址偏远、交通不便等,一些城市存在廉租住房配租困难、房源闲置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已入住家庭退房的情况。 地段偏远,交通不方便,商业设施缺乏等配套方面的问题,让居民对一些保障房项目抱怨较多。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生活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现实因素,因位置偏、配套差,一些保障房甚至出现“弃租”“弃购”现象。 北京朝阳区常营乡一大片新开发区域,保障房较为集中。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楼房外观、小区环境都不错,但生活设施配套却显得相对滞后,几位居民在当地入住快一年,提起看病、买菜、办理银行业务都有些“头疼”。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一方面城中心拆迁成本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好地段的土地出让收益寄予“厚望”,所以很多保障房通常都建在相对偏远的地方,配套设施规划不衔接,应尽量缩短配套完善的时间。 NO3.数量有“注水” 十二五期间,受现实需求压力,保障房建设任务空前繁重。调查中,专家表示,与保障房相关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正在日益凸显。一些地方政府为完成已签订任务量,项目手续不全就开工,出现“边开工边办手续”现象。今年5月24日至6月2日,河北省住建厅对该省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接受检查的66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71个单位工程中,建设手续不齐全的工程占检查工程10%。 近年来土地成本高涨,保障性住房开发成本快速上升,不少项目出现亏损,民企纷纷退出保障性用房领域。长期关注保障房建设的中航工业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江涛表示,与我国多数城市较低的租金房价比,在公共租赁房或廉租房市场投入的资本难以达到合理收益率。加之中低收入群体偿付能力有限,即使出现信贷违约,银行也面临资产处置方面限制,这使得金融机构同样缺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性。 NO4.分配存问题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从总体上看,我国住房保障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既有住房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也有管理不到位和实施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分配和运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家庭和个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基础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出现了骗租、骗购的情况。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但仍然不退出保障性住房,群众意见很大。 (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