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享“医改阳光”
——广水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纪实
作者:毛传荣
本报记者毛传荣 通讯员彭清军 前不久,广水市陈巷镇梧桐村参合患儿黄自强患先天性心脏病,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总费用2.3万元,他的家人只支付了2300元,其余90%的费用全部由新农合基金、民政救助基金承担。 孩子父母感慨地说:“要在以前,我孩子这病至少得花16000元,现在便宜得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都是医改带来的实惠啊!” 在广水,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今年1至11月,该市门诊统筹受益人次达169万人次,补偿资金1426万元;住院补偿53000人次,补偿资金8523万元,人均住院补偿达1588元,比上年上升265元。 政府投入大了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曾是农村不少群众就医情况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一情况在广水市难觅踪影。 “实施医改工作,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执政理念的问题,是对待老百姓的感情问题。”广水市市长黄继军态度明确。 该市于2006年启动新农合工作,当年参合人数为47.93万人,今年达到 71.95万人,参合率为96.05%。伴随着农民对新农合的越来越认可,新农合的筹资总额也从当初的2400万元猛增至今年的1.65亿元,这些钱将全部用于参合农民就医补偿。 这其中有各级政府的大额投入。据统计,广水市政府本级配套资金每年达数百万元,6年间共投入配套资金近5000万元,投资300万元,支持新农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了全省健康一卡通工程,启动了参合农民持卡在市外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直补工作。 今年10月31日,该市按省政府要求,在所有村卫生室全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顺利推动这一医改新政,市长黄继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对乡镇卫生院医改打包投入1800万元,主要用于基本药物制度补偿、绩效工资补贴、村医补贴等,并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费用给予专项补助。 患者掏的少了 “我是个老病号,以前到村卫生室打一针一般30多块钱,现在打一针才10块过一点,感到医药费真的便宜多了,咱往外掏的少了。”11月20日,在广水市骆店乡团结村卫生室输液的吴奶奶对比着算了一笔账。记者发现,村卫生室门口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从10月31日起,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