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投资挖堰塘
作者:张清
本报记者 张清 12月22日,记者到随南农村走访,看到了“三万”活动的火热场面。 冬日早晨的田野,格外寒气逼人。随着太阳渐渐升起,山林间,雾气慢慢散去。 “突突突……”,来到随县洪山镇寺山村四组,一阵机械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现场,两三台挖机正挥舞着长臂在新挖的堰塘地挖土石,三四台三轮来回穿梭,不断将从塘底取出的土石转运走,一口借助地势开挖新建的堰塘雏形已现;塘底,四五个民工来回清理树枝等杂物。 “这口堰塘由我们村四组村民刘财方投资建设,承雨面积比较大,建成后,将大大保障下游农田灌溉。”该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说,这口堰塘可蓄水4万立方,可满足下游几百亩农田用水。 驱车来到柳林镇白云寺村一组,一口蓄水13000立方的大堰塘已经成型,两台挖机正在作业,村委会组织的群众,正在对堤坝进行夯实。该村村支书熊仕坤介绍说,这口堰塘是由该村村民熊仕龙投资3万元开挖的。开挖前,村里还请水利部门进行了考察,大家认为,新修建的这口堰塘,承雨面积大,蓄水有保证。 “借助‘三万’活动的东风,我们将相关政策在村里进行了宣传,在优先满足灌溉的情况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村民个人出资修建当家堰塘。”熊仕坤说,政策讲开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今年,全村投资修建的7口堰塘中,就有4口是村民个人出资修建的,村里和他们讲定,要首先满足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然后才能发展养殖等多种经营。”熊仕坤说。 “今后我们还要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资’,鼓励个人投资修建堰塘。”熊仕坤话语中一连串“时髦”的词句,逗得在现场参与“三万”活动的县、镇工作组员们哈哈大笑。 “你们这种吸纳民间资金修建堰塘的模式非常好,我们要在全县大力提倡和推广。这是县委办筹措的1万块钱,村里拿去给参与堰塘建设的同志们改善下生产生活条件,给大家再鼓鼓劲。”赶到现场参与“三万”活动的随县县委书记陈德贵,一边把由县委办筹集的1万块现金递给熊仕坤,一边鼓励说。暖阳下,两位“书记”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