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无声世界“听”见爱——听障男孩贺姜威的求知路
作者:陈云
  本报记者 陈云 通讯员 娄松
  
    一个基本丧失听力的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5年来,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异,并能画出一张张令老师们称赞不已的画。其母亲自制小黑板,拿萝卜、白菜当教具辅导孩子学习……对于随县厉山高级小学11岁听障男孩贺姜威来说,有了这样的关爱,他的世界虽无声,但仍然“听”得到爱。
  
  
    靠唇语求学
  
    贺姜威一岁多时,发现听力有问题。在医生的建议与鼓励下,母亲姜春华擦干眼泪,将孩子送去武汉艺蒙语言康复学校上幼儿园。在这里,贺姜威接触到了唇语。3个月后,孩子一声“妈妈”扑到姜春华怀里,这位母亲早已痛哭失声。一年半后,因家中再无钱支付一年两万多元的学费,姜春华将孩子接回厉山家里,转学到随县厉山高级小学就读。
    刚转回时,陌生的环境、与自己不一样的同学,让小姜威很不习惯,不吃饭、不上厕所,只是哭着要回家。父亲外出打工了,母亲也要上班。不得已,只读了几年小学的外婆天天到教室来陪读,和外孙一起上课,唇语、口语、画图多种方法并用,转述老师的讲课内容。一个学期后,贺姜威才能独立上课。
    “我也知道有专供听障学生上学的特殊教育学校,但我想让孩子多学点文化知识,同时在学校唇语也能时常练习。”姜春华说。
  
  
    特别的课堂
  
    为了让贺姜威学会说话,全家人都习惯了用口型对着孩子进行交流,给贺姜威发声的机会,为他营造学习语言的环境。只要他一回家,外婆就会慢慢地、反复不停地说一些常用的词语,孩子看着外婆的嘴型再一遍遍反复重复。
    除了教孩子学说话,全家人在辅导孩子功课上也摸索出了一些办法。在贺姜威上一年级,家里自制了一块半米宽的小黑板。5年来,家人都习惯了每次孩子放学回家,都看看他当天在学校所学内容,然后再将孩子没听懂、没记牢的再讲一遍。
    “我们会先在黑板上画个萝卜、白菜,再在旁边注上拼音。先教孩子认实物,再教她读拼音、认汉字。”其外婆介绍说,对于数学,则拿出火柴棍一根根比着教孩子试数、算加减法。对于应用题的学习,则会带他去超市买水果、饼干等,教孩子认单价、斤数,再让贺姜威自己计算总价,并给一张整钱让贺姜威去收银台结账,家人只是在一旁看着。现在贺姜威上五年级了学代数,姜春华就每天提前下班,先学习一下,再教给孩子。
    写作文是学生普遍较头疼的作业,但贺姜威的作文每次都写得很认真。“每次放假要是布置有作文,我们就会带他去亲身体验一下。”姜春华介绍,比如作文题为《快乐的一天》,就会带他去白云公园开心地玩一天,回来之后孩子的作文就有内容可写了。
    在教室,老师们也都习惯站在离贺姜威较近、且方便他看到老师嘴型的位置和角度讲课。
  
  
    培养健康心灵
  
    贺姜威一年级时,姜春华就发现儿子特别喜欢画画,看到什么总喜欢将它画出来,并且画得有模有样。于是,姜春华买来大量彩笔、铅笔、图画本,教孩子画花、画实物。“如果孩子能培养一项兴趣,他的人生会变得丰富一些。”从小就爱花的贺姜威,每次放学回家都会采摘一些路边的野花野草,放到杯子里用水养着,然后再画下来。每次班上办黑板报,画画儿也是非贺姜威莫属。
    除了画画,让家人更加欣慰的是孩子的懂事。贺姜威上四年级时暑假的一天,外婆要去农田打农药,而孩子母亲一大早就去上班了,中午也不会回来。于是外婆准备好了饼干,嘱咐贺姜威中午饿了就吃点饼干、喝点水。可到中午时,正在田里打农药的外婆却看到贺姜威抱着个饭盒过来了。“他担心我饿着,自己在家里炒的鸡蛋饭,送过来给我吃。我说我手打过农药不方便,他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喂给我吃……”说到这里,贺姜威的外婆已是老泪纵横。
    贺姜威每次说话,因为发音不准,总是发出“啊啊”声音,难免会有人投来异样的眼光。而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每次带儿子上街,姜春华都鼓励儿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告诉儿子他是最棒的。“我是他永远的听众,他每说一个词、一句话,对我而言都是一个惊喜。”姜春华说。
    姜春华说,孩子很上进,有时课文背不上来、一道题做不出来时,他会用手使劲拍自己的耳朵,着急地说要动手术做耳蜗。“但是做一个耳蜗,得近12万元,家里实在没钱……”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无声世界“听”见爱——听障男孩贺姜威的求知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科教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