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整修堰塘活动综述
每口堰塘都有“锹把子” 随县万福店农场玉皇庙村2011年整修堰塘70口,占村里堰塘总数的60%。该村整修堰塘的数量在全市881个行政村中位居第一。 村支书方超介绍,村里的乡亲们都被“旱”怕了,所以整修堰塘、管好堰塘的积极性特别高。在整修的堰塘中,有13口是由村里指导、受益农户自己组织投资、投劳整修的。但不管是采用哪一种形式修建的,每口堰塘都有“锹把子”(管理员),可确保堰塘发挥最好作用。 今年53岁的九组农民尹长发是九里冲新堰的“锹把子”。这口占地6亩的堰塘前不久由16家受益农户自筹资金并投劳改建,改造后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蓄水4000多方,可管住下游50多亩田地的用水。尹长发说:“如今虽然水的保障强了,但水还是珍贵。堰塘每次‘开鳿)’(放水)、‘踩鳿)’(关水),都要大家商量好后我一人操作,保证每一餐水都得当。” 在整修堰塘的活动中,我市十分注重“建管结合”,主要采用了三种管理模式:一是专人管理模式。对国家和集体投资兴建的灌溉堰塘,由村委会安排专人管理。随县厉山镇三星村12组,每个组都有一名“锹把子”,负责本组堰塘的饮水入塘、小整小修和用水调度,“锹把子”的报酬由用水农户平摊。二是协会管理模式。成立有用水协会的村组,由会员推荐牵头人,负责堰塘的日常维护、资金筹集、水资源分配、用水时的协调。三是承包管理模式。对现有的新建扩建承包的塘堰,在承包合同中明确管理责任与义务。 据市水利局统计,去年秋季以来,全市已经整修堰塘1.2万口,其中新一轮“三万”活动开展后整修6300余口,超过总任务的60%。每一口堰塘都有明确的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