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农业激活曾都
——曾都经济社会发展观察之二
作者:唐天才特约记者余运来
本报记者唐天才 特约记者余运来 一排排现代化大棚里的时鲜蔬菜青翠欲滴,一座座标准化养殖小区整齐划一,农产品加工园区内企业林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乡村……隆冬时节,记者穿行在曾都田野乡村,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新画卷铺展开来。 特色基地扩大规模 近年来,曾都围绕调优做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努力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农业要素集聚、农业资源集约。目前,该区已建成优质粮基地45万亩,优质油料基地4万亩,优质棉基地2万亩,蔬菜基地6万亩,食用菌1000万袋,速生丰产林基地3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7万亩,畜禽养殖小区达20多个,年出栏生猪65万头、出笼家禽1000万只。 来到府河现光山油茶基地,一垄垄油茶绵延不尽,一株株油茶幼苗含笑吐翠。近来,曾都实施多项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油茶的积极性。区林业部门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油茶新品种,农户把油茶产业作为致富项目,油茶这条绿色巨龙开始舞动起来。像这样产业化特色明晰的油茶基地,在曾都有15个,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夯实了“生产载体”。2011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8000元。 产品加工不断增值 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友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流水生产线运行有序,花菇经精选、杀菌、包装等工序后,将运往英国、法国等地。2011年,该公司产品出口到6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1.3亿美元。 让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一直是曾都着力追求的目标。该区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立足全国市场配置资源,引导重点“农”字企业在周边地区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目前,三友食品、神农生态在周边县市建立1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金银丰在周边地区签订60多万亩优质稻麦收购订单。 该区“农”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畜禽、食用菌、粮油、木材、棉花、土特产等6大产业集群。2011年,预计全区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00余亿元,同比增长70%。 科技提升现代农业 在曾都区节水示范园,大棚内繁育的马铃薯原种生长良好。以前,该区马铃薯原种以外购为主,生产制约因素多。为做大马铃薯板块,该区投资2200万元,建设新型示范基地,采用微滴灌技术,与华农等院校开展合作,实施马铃薯原种繁育,此举解决了曾都区域内马铃薯种植原种的问题。 为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该区开展一系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发展菇稻、菜稻、畜禽鱼等高效高产模式,推广旱育抛秧、机插秧、集中育秧、小麦免耕等新技术,土地的产出率大大提高。不论是在南郊茶庵千亩水稻免耕抛秧核心示范区,还是在洛阳镇九口堰“菇—稻”高效栽培基地里,所到之处,当地农民一致称赞道,这些模式既省工省力省钱,还增产增收。 曾都的现代农业正如朝阳,耀眼夺目,活力四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