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叫家长”到“访家长”
开学了,许多中小学的老师仍在以各种形式进行家访。据了解,不是“访万家”没有完成任务,只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还少那么一个“尾巴”,而是觉得“家访”的这个“老传统”,实实在在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说是‘老传统’,但这些年其实很少用,而这些年用得更多的是‘叫家长’。”一位资深老师说,一次走访到一个学生家庭,其父母见老师上门了,连忙紧张地上前问:老师,孩子又在学校闯了什么祸?在其家长的心目中,按多年的惯例,孩子犯了一般的错,老师可以批评教育;而错误较严重时,就会“叫家长”到学校,以便“家校牵手”,共治“顽症”;而到了老师亲自找上门来,你说那错误该会有多严重?不是闯了大祸是什么? 该老师费了不少口舌,才使那家长把心重新放回肚子里去,相信老师来不是 “找碴儿”的,而是像“走亲戚”样,那么亲热那么贴心,那么值得还再盼着老师来。 “家访”作为一个“老传统”,在许多有一定年岁的人心中,都是儿时上学一个温馨的记忆。那时老师家访,对学生家庭来说,当然也是一件极其高兴而隆重的事,但多多少少有些“串门”的感觉,老师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距离,要近许多。而从“家访”变而为“叫家长”,其中的缘由,大概是因为老师们的“忙”,和家长们的“捧”。 班额大了,学生多了,动辄就是大几十人的“超级大班”,老师能不忙?学生作业多了,负担重了,这其实也是以老师更多的备课量、批改量为前提的。而说家长们的“捧”,其实是因为望子成龙的心太切。以前孩子多,家长们培养孩子多顺其自然,并不强求每个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而现在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长们觉得输不起,耽误一个就“全盘皆输”,在这样那样的“起跑线”上,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领先一步。如此,向老师“众星捧月”地“靠拢”都怕来不及,哪里还敢指望老师往自己家里“访”? 如今,老师们的“忙”没多大的变化,家长们“捧”的心理大概也没减轻多少。但老师们的观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位老师说,开始对“访万家”也有抵触情绪:现在通讯手段这么发达,有电话又可以网上联系,非要往学生家里跑,这不是没事找事?但几轮家访下来,却觉得收获很多。 一个学校在进行家访总结交流时,一些老师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热泪:以前只觉得教书又苦又累,可没想到我们有的学生,却在那么艰苦那么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家访,也教育了我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一位老师说,常常见面才觉亲!与学生家长见面,有着电话网络不可代替的作用,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工作也好做了。 从“叫家长”到“访家长”,并被老师们所认同,而成为一个自觉、常态的行为,实在是一件可喜的事。 张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