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周家湾一条致富路
作者:张琴
从麻竹高速随县三里岗镇刘店村出口下,沿212省道不到10公里便进入了三里岗镇杨家棚村周家湾,212省道在周家湾向南蜿蜒而去,向前不到200米,就进入了京山地界的三阳镇屈山村。一条省道贯穿了杨家棚村和屈山村两个村,打通了随州到京山的连接线,也串起了两地村民共同的发展致富路。 生活交融 两村如一家 杨家棚村和屈山村的交界处叫周家湾,212省道穿周家湾而过。在当地村民中,杨家棚村这边的叫大周家湾,紧邻的屈山村的叫小周家湾。79岁的周本云老人在小周家湾生活了一辈子,祖上6代都是周家湾人,目前他和两个儿子周宗跃、周宗勇住在212省道边上的小周家湾,两兄弟的母亲是随州人,而是周本云则是京山人,亲戚们大多住在三里岗镇,或从三里岗镇搬到了随州。 与周家兄弟相似,住在大周家湾1组的张强也不算地道的随州人,他的母亲是京山人,而父亲是三里岗人。周本云老人回忆,在很久以前,两湾就如同一湾,两村人也和一家人一样,无论在杨家棚村还是在屈山村,村民们不仅讲得了一口地道的三里岗话,也能讲地道的京山话。但由于大周家湾人口密集,商业比较发达,离三里岗镇近,小周家湾的村民们都喜欢到杨家棚或是三里岗镇上去购物、办事。走在杨家棚的街上,大家都讲着地道的三里岗话,分不清到底是来自哪个湾的。 “离三里岗镇近,孙子目前在三里岗镇上幼儿园,每天都有车接送。下半年就要到三阳镇上小学了,到时候就麻烦了。”从周宗勇家到三阳镇有30里地,比到三里岗镇要远,一想到这个,他就开始犯愁了。 杨家棚村书记蔡建明介绍,这几年,有不少屈山村村民在三里岗镇买房子,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也有不少人把户口迁到三里岗镇。 发展把脉 两村一条路 杨家棚村和屈山村地形地貌相似,人口和耕地面积相近,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局面。杨家棚全村1083人,耕地面积不到900亩,人均不到八分田;屈山村1350人,耕地面积1370亩,人均不到一亩田。 上世纪80年代初,华中农学院的杨新美教授在杨家棚村试种段木香菇,使杨家棚成为了三里岗镇段木香菇的发源地,杨家棚村及三里岗镇很快形成了 “队队办菇场、家家种香菇”的格局。当时流传最广的民谣是:“一年种菇盖新房,两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存银行,再种香菇奔小康。”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在杨家棚村的带动下,屈山村的村民们也开始种植段木香菇。 1994年,杨家棚村请来河南的泌阳技术专家,指导、试验改种生产周期短、效益高的袋料香菇。经过三年尝试,开始大面积种植,屈山村也紧随其后,实现了改种。屈山村书记袁晓波介绍,该村每年种植袋料香菇100多万袋,与杨家棚一样,种植香菇已经成为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近几年,杨家棚村开始利用山场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林木种植,全村目前已经种植经济林木7万多株。种植经济林木已逐渐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兄弟”情深 致富一起走 “三里岗镇有香菇大市场,有成熟的香菇产业,屈山村要发展就要紧紧向杨家棚村靠拢。”袁晓波说出了许多屈山人的心声。 周宗勇家里种了5000多袋袋料香菇,平均年收入4万多元。“只要品质好,香菇不愁销,有精力的话,能多种就多种点。”去年周宗勇家里修房子,把门前的场院面积扩大了一些,准备下半年扩大种植规模,他说,他家的香菇都销往三里岗镇了。 因为亲戚们多半在随州,自己的产业和生活也和随州紧紧相连,周家兄弟及家人虽然人居住在屈山村,但手机号码都办理的是随州的号码,而在小周家湾,几乎都是如此。 袁晓波介绍,屈山村村民种植的香菇,85%都销往了三里岗镇。这两年,在杨家棚村民的带动下,一部分屈山村村民也开始有意识的发展经济林木的种植。 “杨家棚村和屈山村就像是好兄弟,荣辱相关,休戚与共,已经难分彼此。”蔡建明这样形容两个村。 目前,两个村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均超过7000元,在致富的道路上,两个村一起不断向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