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食堂”
作者:殷贤彬马李红艳易木生
“荆楚行”采访组记者 殷贤彬 马 李红艳 易木生 5月30日下午6时,吃完晚饭的周飞早早地来到了农家书屋,找到那本熟悉的 《杜邦帝国》,翻开昨天临走时折的书印,埋头看书。 到农家书屋看书是周飞每天的“固定节目”。今年27岁的周飞是安徽人,2013年经过熟人介绍,到位于黄石市大冶市陈贵镇偃畈桥社区的大冶富成公司上班。因为人生地不熟,周飞经常下班了只能一个人在宿舍里发呆、睡觉。 “后来我经常看见有人晚上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跑,我就去了一次,嘿!原来有书看。”周飞高兴坏了,从那时开始,只要晚上不加班干活,他就会去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里的农家书屋找书看。 偃畈桥社区是大冶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村”改“社区”的十一个试点村之一,经过整体规划建设后村民集体“洗脚上楼”,村里的土地被集中起来耕种,还引进培育了三家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不少,本地居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后。偃畈桥社区党支部书记乔建告诉记者,2010年,借修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机会,将村民服务窗口、农家书屋、村民活动中心等场所建在了一起,给群众带来便利。“谁能想到,农家书屋能起这么大作用呢?”乔建笑着说。 “这里成了村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食堂’。”乔建介绍说,本村村民来这读书的也多,甚至因为都喜欢读书,最后凑成一对儿的也有, “周飞就找了我们村的姑娘,去年10月份都结婚了。” 偃畈桥社区的农家书屋不仅仅是成年人的“精神食堂”,更是未成年人的“四点半学校”。小学一般都是4点半就放学了,但是家长却不能4点半就下班,放学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跑到书屋来,有的写作业,有的找书看,等到家长放学了再来这领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