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春天
本报记者冯家园 通讯员李易之 9月,齐星集团入选今年湖北企业百强,成为随州“八冠王”,位次也上升至72位,成为我市唯一上榜企业。 一个濒临倒闭的街道自行车配件小厂,逐步发展成集机械制造、化工、光伏、国贸为一体的集团企业,成为随州企业“龙头”。虽遭遇经济寒冬,走向低谷,但很快转向攀升。探求齐星“百强”之谜,谜底就是转型升级。 前三季度,齐星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机械制造板块增幅50%以上,光伏产业甚至增长117%。全年向着70亿元冲刺。 “一业独大”到“四轮驱动” 齐星集团拥有机械制造、化工及生物农药、光伏科技三大工业园区。 一直以来,齐星以机械制造为傲,车身生产国内领先。2012年,机械园区的销售收入达20亿元,占据集团收入近六成,一业独大。 “三大工业板块犹如鼎之三脚,其中一只长了,鼎就不稳。机械制造就是齐星明显长于其他板块的一只脚。”集团总经理戴百雄表示。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经济下行风暴。车身萎缩,光伏产业不明朗,机械制造产能过剩,齐星遭遇发展瓶颈。2012年销售收入33亿元,曾经接近50亿元的光环暗淡了。 业绩的下降,暴露出诸多问题,市场开发不力,资源整合不够,回收款积压大等,成为企业前进的“阻碍”。 戴百雄说:“当时的齐星境地很危险,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升级。” 如何转?齐星“忍痛割爱”,消除一业独大。转型中,推进“稳化工、增光伏、机械园区出低谷”经营思路,加大对化工、光伏产业的市场开拓和投资力度,削减机械制造不景气的影响,实现“三驾马车”齐发力的良性局面。 目前,齐星集团产值中,机械制造占25%,化工23%,光伏22%,国贸25%,实现均衡发展。 转型成效是明显的。2013年,齐星集团销售收入开始攀升,达到44亿元,去年完成56亿元目标。 细分市场当“单打冠军” 国家政策机遇下,带来诸多投资曙光。 对此,齐星坚持不随大流,对政策市场细分,在小市场中做第一和唯一。 齐星拥有中卡、重卡驾驶室生产线和国内唯一的特种异型汽车驾驶室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稳坐中国汽车专业驾驶室生产厂家头把交椅。其配套生产的军用车驾驶室,成为多次国庆阅兵的耀眼明星。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等大环境,拓展车身关联产业,新开辟整车散件(CKD)、新型房车、轻量化罐车、立体车库等产品,抢占市场。去年,CKD出口伊朗、老挝、越南、巴基斯坦等国5000多台。而立体车库已拥有1万个车位的产能,订单不断,走在行业前列。 化工园区,犇星主攻生产塑料热稳定剂,拥有10000吨硫醇甲基锡年产能。2010年,全国产销甲基锡2万多吨,其中犇星产销8000吨,首次超过陶氏、阿科玛等国际巨头,坐上全球第一把交椅。 犇星的丁基锡、有机基热稳定剂、毒死蜱等多个产品稳居行业前列,成为多个“单打冠军”,形成“拳头产品”。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光伏产业迎来复苏。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精准扶贫分布式电站等,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从2013年起,投资20亿元,在随州高新区、随县万和镇建设装机规模达300MWp光伏电站项目,年可提供清洁电力3亿千瓦时,创产值3亿元。 晶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高纯度光纤级四氯化硅量产,成为国内首家量产企业,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科技乃转型升级“内核” 经济下行压力下,许多企业产生疑惑,不转型升级是“等死”,转型升级是“找死”。齐星的转型成功,最核心在于掌握尖端技术。 中国制造2025,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是大趋势。三年来,齐星集团投资技术改造达到4亿元以上,提升了制造能力。 在机械制造园区应用了100多台机器人,用于切割、焊接、涂装等环节。涂装工序原本需要30多名工人,现在被8台机器人代替。化工产业园区,毒死蜱生产车间应用自动化,变罐式反应为管式反应,由80多人缩减为10多人,提高效率和质量。 整合人才优势,将技术研发中心前移,将实验室建到北上广等地,实现借人、借脑、借平台。目前,齐星集团引进高级技术人才10多人,在外地建立研发平台近10个,拥有300多名技术人员。今年,已获得授权专利22项。 齐星变“竞争”为“竞合”,借力同行技术、设备优势,为己所用。化工与外省4家企业联合,提供技术支撑,专门生产毒死蜱原料乙基氯化物。 产品市场,不仅盯住国内,还放眼海外。在海外建立销售平台,增派人员,打开国际市场。今年,齐星集团出口将达到1.5亿美金,实现历史性突破。 八年蝉联,齐星为众多“迷茫”企业点亮了一盏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