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热闹的“大家庭”·本版摄影 李文军·
本报记者 桂运东 冯家园
3月25日,星期六。雨后天晴,阳光宜人。广水市李店镇黄金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老人们晒着太阳,妇女们跳起广场舞、做着义工,孩子们做游戏、做作业、阅读课外书籍……热闹的小院,其乐融融。
26名留守老人,46名留守妇女,77名留守儿童,149人的“留守队伍”在这儿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凝聚了一对姐妹的爱心和辛劳。
2012年2月,黄金村妇代会主任叶星洲将该村闲置的学校改造成养老服务中心,成为湖北省首家非营利村级民营养老机构。她靠自己的勤劳和微薄床位费,给本村及邻村的留守老人带来幸福。
为节约资金,叶星洲自己当服务员,动员丈夫沈德潮当保障员。种稻种菜、养猪养鸡、捡拾柴火,为老人穿衣铺床、做饭洗衣、洗澡梳头、剪指甲、倒痰盂……所有的活儿,两人全包了。
2014年9月,叶星洲累倒了。“她太累了,一个人做四五个人的事。临走前,55岁的她为全院50位老人已连续做饭56天,没想到突发脑溢血。”忆起姐姐叶星洲,叶星梅流下了眼泪。
“把姐姐的事业坚持下去!”面对老人们期盼的眼神,叶星梅站了出来。
46岁的叶星梅接过姐姐的事业。她劝说丈夫李建林放弃外出打工,做通婆婆的思想工作,一家人来到了养老院。
五年来,先后在这里入住的老人有200多人。现有26人,9人是本村的,其余来自周边村镇。最大的88岁,最小的 65岁。
“相比城镇养老服务机构,这里有些简陋,但干净整洁,收费低,服务好,更重要的是,村里的妇女、孩子双休和节假日都来这里相聚,有家的感觉。”在这里已经生活了5年的88岁老人韩家安说。
这里不仅是留守老人的乐园,也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快乐之家。
2012年下半年,叶星洲带领10名村里姐妹参加了北京相关公益机构组织的免费培训。她们有爱心有责任心,积极、自信、阳光,不仅服务技能得到提高,还学会了心理疏导,经常来为老人服务,成为这里的志愿者。
后来,叶星梅又带领姐妹参加免费培训,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如今已发展到46人,她们都是本村的留守妇女。
每个星期六,这些志愿者轮流来给老人们整理房间、洗澡洗头、拉拉家常。她们还成立了舞蹈队,经常给老人们表演节目。
在服务老人的同时,姐妹们有事说事,有难说难,有人诉说有人倾听,有人疏导有人解难。叶星梅顺势而为,设立了心理疏导室、纠纷调解室,成立了互助组织,心结大家解,困难大家帮。时间一长,这里又成了留守妇女之家。
留守妇女来了,孩子自然也来了。
这个大家庭里聚集了77名孩子,他们都是留守儿童。村妇代会主任杨莲花和其他几个高中毕业的留守妇女是孩子们共同的 “代理妈妈”。每天下午孩子放学后,她们轮流来到这里,辅导孩子们写作业。
在有关公益机构的支持下,这里配备了8000多册图书和十几台电脑,叶星梅因势利导,设立了亲子阅览室、亲情视频室。每到周末,孩子们相伴来到这里,读书绘画,与远方的父母视频聊天。
黄金村10组的李惠贤来自单亲家庭,母亲在外打工,一直跟外婆生活。以前,孩子不愿说话,也不愿同他人交流,比较内向。自从志愿者将她带到中心后,她渐渐地开朗了。“每次电视台来采访,她都踊跃面对镜头。”叶星梅说。
在这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构筑起一个 “三代同堂”的 “大家庭”。于是,这里又多了一个名称:广水市李店镇黄金村 “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
2016年12月,叶星梅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叶星梅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表彰大会。
今年2月,叶星梅登上荆楚楷模榜。
省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黄金村“三留守互助”模式已成为破解农村留守问题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