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赖”无处可逃
——我市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之一
本报记者 黄闯 通讯员 李海波 录入清理到账执行案款206笔,涉及金额4559万余元,实际发放4190万余元;176人次慑于压力自动履行裁判义务……在省高院近期的四次书面通报中,随州执行案款清理率和发放率一直位列全省前三名。3月29日,记者采访获悉,我市法院2016年“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叫响全省。 在解决“执行难”工作中,我市各级法院将“失信被执行人”在其居住地、户外电子屏、新闻媒体等公开平台上曝光,让“老赖”无法乘飞机、坐高铁、办贷款;对涉嫌“拒不执行、抗拒执行”的老赖,采用“司法拘留”和“打击拒执犯罪”惩戒手段,让其感受到“高压”;同时开展涉民生、涉金融、涉申诉信访等专项行动,有效清理历史旧账。 自去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后,全市法院切实担负主体责任,牵好信息化“牛鼻子”,攥紧打击拒执“铁拳头”,创新“围猎老赖”威慑机制,在基本解决执行难开局之年成效初显,执行环境日渐改善,有力推进了法治随州和诚信随州建设。全市法院去年受理各类执行案件3382件,较往年同期新增485件;执结3048件,同比多556件;结案率为90.12%,同比上升4.1%。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全市各级法院运用全国法院执行公开网络平台,通过与铁路、航空、工商、出入境等信息共享平台,对“老赖”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限制,压缩其生活经营空间;制作大幅通告,将穿“草鞋”的“老赖”名单,张贴到其居住地、常住地的村口地头;将穿“皮鞋”的“老赖”名单,公布在户外大型电子屏幕上,将失信的单位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等电子显示屏公布;通过随州日报、随州论坛等权威媒体发布。 “利剑”高擎惩“老赖”。我市法院将“司法拘留”时间节点确定在“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之后,采取“查、扣、划”等强制措施前,督促其自动履行,否则将受惩处;坚持“打击拒执犯罪”公诉与自诉并轨。全市法院去年司法拘留70余人次,以涉嫌“拒执”犯罪移送公安机关侦查案件46件,其中19件在移送公安、检察机关过程中履行了裁判义务。我市法院打击“拒执”的做法受到了省高院肯定,并在全省作典型发言。 震慑“老赖”保民生。去年,我市法院抓住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开展执行百日大会战,执结涉民生和涉信访案件312件。经市金融办、市人民银行提议,开展“涉金融案件”清理活动,执结涉金融案件56件,并推进此项活动常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