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对中医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郑德元
作者:作者系市中医医院院长
  中医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种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受众。但跟西医院相比,其目前数量、布局、服务能力均缺乏合理管理和资源配置。且大多数中医院得到国家资助有限,传统的中医在现代医学的要求下很难显示其特色优势,使很多中医院变相依靠西医来补贴成本,严重影响了中医事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医院发展现状
    现行管理评价体系不甚符合中医院的院情。目前,医院以建筑布局、规模大小、科室设置、诊疗人次、业务收入、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病床周转率、平均费用、药占比等作为评价指标,此种评价模式适用于综合医院,但不利于中医院发展。
    中医院面临较高的偿债风险隐患。据统计,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院在数量、床位数、医护人员数、总资产上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占比逐年下降;资产负债率增加较快,且高于综合医院,面临较高的偿债风险隐患,由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医院的财政投入力度。
    中医药服务人才匮乏。目前,大部分县级中医院普遍存在中医药人才匮乏,学历不高的现象。
    医疗服务定价区分性不强。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定价未能充分反映中医医疗服务的特点和成本构成,新增申报项目困难,价格调整机制僵化。若单纯靠中医药创收,医院难以生存发展,也会严重影响中医药的广泛使用。
    中医严重西化。发展中医特色是中医院发展的关键,由于医疗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中医院盲目扩大规模,在科室设置上求大求全,在医疗行为上严重西化,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
    农合、医保政策欠缺。列入基本医疗保险的中医诊疗项目数量较少,仅占3.41%,医保统筹基金对中医诊疗项目的偿付标准普遍偏低并且严重限制。另一方面,目前医院中药制剂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大限制了医院中药制剂的应用,制约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发挥。
    未来中医院发展建议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要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这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笔者建议:
    首先,要加大国家宏观层面扶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医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应进一步放开,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医疗机构自主定价,让中医医疗市场借助经济的杠杆来实现自由竞争,让疗效说话;并加强对中医院的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有效引导和鼓励市场社会投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社会援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诊疗服务能力;同时,强化社会舆论引导,中医药文化与新闻宣传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支持,采取编发简报、网络宣传、橱窗展示等多种形式,充分宣传中医文化建设、中医药科普知识及科研成果。此外,农合、医保政策应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制定稳定长效的中医药医保倾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
    其次,要注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推行传统意义上的师承模式,着力引导其养成中医特有的思维模式,完整地将中医学术精髓延续下来,培养出更多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中医院应当利用自身优势,运用中医药特有的学术语言和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中医药应用服务的局限性,多领域地开拓服务空间。“宁愿架上药生尘,祈愿世间无人病”,可从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入手,推动有中医特色的防保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作为中医院建立健康产业品牌,逐步把医院治疗式服务转变为日常生活式服务。
    第四,要规范诊疗行为。“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国家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但标准不应过低,否则容易鱼目混珠,搞乱中医服务市场;在中医药机构中,可针对中医药文化、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公共礼仪等开展专题培训;坚持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重视中医诊疗技术水平,保障中医药质的延续,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作者系市中医医院院长)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对中医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健康】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