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巧玲
残疾人是社会中特殊的群体。农村残疾人家庭贫困程度重、扶持难度大、返贫率高,往往成为扶贫工作的“短板”。为破解“因残致贫”,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曾都区万店镇高庙村的扶贫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通过送技术、扶项目、政策兜底等分类救助,力求不让一个残疾人贫困家庭在脱贫路上掉队。
“这是你孩子的《残疾人证》,以后凭证可以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医疗补贴……”6月15日,曾都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高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武涛来到村民王大兰家中,把她儿子的《残疾人证》递到她手中。据了解,王大兰和丈夫都体弱多病,儿子阳勇患有言语残疾,家庭十分贫困。此前一家人对儿子的病情认识不深,对残疾人政策又不熟悉,阳勇的残疾证一直没有办理。
今年刘武涛驻村后对贫困户进行调查走访,因为有医疗工作相关经验,他很快判断出阳勇的情况属于残疾人。随后刘武涛亲自接阳勇到城区医院做鉴定,并顺利办理了《残疾人证》。“幸亏有驻村干部指导,不然我们也不知道可以申领残疾人证,也享受不了残疾人补贴了。”王大兰感激地说道。在精准扶贫中,针对王大兰这种无劳动能力、生产自救能力差的特殊家庭,高庙村扶贫工作队实施政策兜底,让特殊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到各类社会扶持和政策保障;同时联建光伏发电扶贫电站,给贫困户按股分红,多重优惠政策帮助他们脱贫。
除了“兜底式”帮扶,驻村工作组还通过产业扶贫,让残疾家庭贫困户实现自我“造血”。高庙村三组宫山贵一家三口人,儿子患智力障碍,依靠几亩农田的收入维持,生活很困难。近两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宫山贵一家发展猪、鸡、鸽子等家禽养殖,还种植了4亩桃园。“去年工作队给我发了100只鸡苗,鸡蛋和土鸡销售了七千多块钱。今年桃树第一年挂果,卖了2000多斤桃子,差不多赚了四千多块……”宫山贵高兴地说,目前新发展的养殖和种植项目经济效益都挺好,家里的收入比之前翻四倍多,一家人脱贫致富有了指望。
“扶贫路上,我们应该给残疾人家庭更多关爱。”刘武涛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关心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生活,对病患人员定期开展医疗救助,加大残疾人员培训和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