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扶贫资金岂能如此使用?

  本报讯 记者火玉、通讯员正风报道:当前,我市各地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探索出一些好办法、好经验,但是,市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工程”暗访组日前在走访中发现,我市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有的对没有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直接发钱,有的把扶贫奖补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却没有收益,还有的产业扶贫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更有甚者产业扶贫资金流失,没有发挥效益、没有惠及贫困户。
  7月5日,暗访组来到随县殷店镇火炬村,该村贫困户王某、周某介绍说,2016年村里把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该村香菇合作社,年底合作社给他们返了500多元钱。
  经暗访组核实,贫困户说的500多元钱,既不是务工费,也不是入股分红,只是变通了形式,把原本到户到人的565元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分给了贫困户。
  《随县2016年产业扶贫到户到人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无脱贫效果的产业项目,不得享受产业扶贫政策,严禁“只发钱不发展项目”。
  该村村支部书记陈祥林表示:“没得办法,那个时候上面要求不能把这个资金直接打到农户,我们只好想到专业合作社来转一下。”
  据统计,2016年该村共收到上级拨付奖补资金17.82万元。其中发放给自主经营的贫困户6.74万元,剩余11.08万元的资金入股到香菇专业合作社。
  “当时是村里找的我,我哪知道是这么回事?说的意思就是搞精准扶贫,钱从我这过一趟。”香菇专业合作社老板林庭涛表示,上述奖补资金转到合作社,没有与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
    对此,随县殷店镇镇长李发军解释,称当时没有经验,为了把奖补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不得已才这样做。
  “这个责任我们肯定有,当时确实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搞,说个不好听的话,叫‘洗’了一遍钱,通过企业转一趟,因为当时很急,又不能发现金,而且没有任何经验。”李发军表示。
  7月6日,暗访组在广水市杨寨镇左榨村走访贫困户毛某了解到,该村有一个精准扶贫苗木基地,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让贫困户从中获取报酬。
  暗访组来到苗木基地,看到现场杂草丛生,早已荒废。暗访组当即来到该村村委会,要求查看该苗木基地与贫困户签订的利益联结机制或相关协议,以及贫困户的收益明细,村干部搪塞说没有。
  随后,暗访组来到杨寨镇财政所核实。经查证:该苗木基地没有与左榨村及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没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但在2016年3月,左榨村却向杨寨镇政府申请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直接拨付给了该苗木基地。目前,这个投产仅一年的苗木基地已荒废,5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打了水漂。
  对此,该村村支部书记毛存响辩解道,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对精准扶贫产业资金的用途认识不到位,导致5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流失。
  除上述一些地方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时变形走样外,暗访组还发现,随县、广水市、曾都区部分专项扶贫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没有发挥应有效益。
  据统计:随县2016年下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7亿元,截至今年4月20日,各镇(场)账上结余高达7516万元。广水市2016年下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1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各镇(办)账上结余达1696万余元。曾都区2016年下拨产业奖补资金1150.1万元,截至目前,仅使用136.4万元,结余金额高达1013万多元,资金使用率不到12%。
  上述问题暴露了我市一些地方、单位,对产业扶贫政策把握不准、认识不高,在选取产业项目上定位不准、盲目跟风,在使用产业扶贫资金上简单了事、一发了之,在实施产业扶贫工作中思路不活、办法不多,在推动产业扶贫成效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导致一些地方产业扶贫违背初衷、效果不佳。
  产业是脱贫之基、强民之本、致富之源。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致富。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产业扶贫放在突出的位置去研究谋划,吃透政策精神;要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农户,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力求精准施策;要开拓思路,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的活力迸发出来,全力做实、做强产业扶贫项目,切实为贫困户脱贫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扶贫资金岂能如此使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