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火玉、通讯员正风报道:在今年的大数据比对中,市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工程”暗访组发现,一些地方在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时不精准,导致一些困难学生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助困性资助政策。
7月12日,根据大数据比对中发现的问题线索,暗访组对我市普通高中助学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核查。
在随县一中,暗访组发现,2015年至2017年共有20名财政供养人员子女领取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其中9名是随县一中教师子女。
在曾都二中,暗访组发现,2016年该校有9名财政供养人员子女领取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其中4名是曾都二中教师子女。
那么,这些财政供养人员子女符合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申请的条件吗?
随县一中、曾都二中分管副校长均表示,由于审核把关不严,才出现这样的问题。
“说直接点,有人情关系,因为想到都是同事,是有问题,我们把关确实不严。”随县一中副校长廖志娟表示。
曾都二中副校长徐明生说:“一是学生申请了以后我们对家长的身份审核不严,没有推敲家长的身份,主观上讲肯定是审核不严,二是当时对资助政策理解不透,认识上有偏差,把助学金当成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奖学金了。”
对此,曾都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马中立表示,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被财政供养人员子女领取是共性问题,资助中心在监管上有责任。
走访中,暗访组还了解到,类似问题在随州一中、随州二中、曾都一中、广水一中、广水文华中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我们不禁要问,本应发放给困难家庭学生的国家助学金,为什么没有精准落实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又是怎么在监管的呢?
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万宝岑表示,是没有监管好,要是监管好了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今后会针对这方面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规范。
教育扶贫助学政策落实不精准,表面上看是由于政策理解不透、审核把关不严造成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作作风不扎实、评审程序不透明、监督管理不到位,以及个别干部纪律观念淡薄,不能正确看待手中权力。
扶贫资金绝不允许被乱用。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全面清理,认真整改,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确保教育扶贫助学政策精准落实,真正让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助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