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毛传荣、特约记者吴财荣报道:广水市杨寨镇突出壮产业、彰特色、补短板、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多种模式,逐步走出经济和社会发展困境。今年上半年,该镇新开工项目18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续建项目6个、总投资2.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100万元,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探索“项目资金+市场主体”的模式,解决投资主体难进入的问题。引进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丁云林、丁培林兄弟,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丁湾村美丽乡村,并整合大别山试验区和“一事一议”奖补等项目资金近千万元予以支持。目前,丁湾美丽乡村已走出一条“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销售+村庄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路径。利用猫山、大布、京桥、丁湾4个村2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引进紫 农业公司投资4亿元,进行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整合林业项目资金,流转107国道两边土地1000多亩,引进市场主体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十里画廊”,既完成了国道绿化任务,又解决了国道两边土地管护难的问题。利用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1800万元,对主要由原省铁合金厂下岗职工组成的金鼎社区进行整体搬迁,按“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理念,新建一个“视频全监视、道路全刷黑、空地全绿化、管网全入地、楼栋全电梯”的新型农村社区。
探索“资产资源+社会资金”的模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以镇区32亩闲置土地为质押,引进市场主体投资2200万元,修建3.6公里冶金大道,解决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利用107国道改道契机,以每亩30万元的保底价抵押土地,引进投资5000万元,建设镇区公园,带动公园周边上千亩土地升值。
探索“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全程监督”的模式,解决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的难题。“上接天线”,即严把政策关口,确保合法合规;“下接地气”,指让村民代表参与决策,协调矛盾。每个村推选3-5名党风政风监督员,对村级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促进了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通过这种模式,今年全镇依法关停了8家超标排放的养殖场,叫停了4家小型养猪场,关停了1家非法采石场。
探索“增设机构+扩大权限”的模式,解决发展职能弱化的问题。该镇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根据试点要求,该镇大胆探索,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在原有“三大办”(党政综合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的基础上,增设村镇建设办和政务服务中心,增设综合执法局,承接市直部门6大类共45小项权限,赋予相应职权,使镇级管理服务能力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