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楚北第一峰 中华佛道地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太白顶景区旅游资源综述

  

韩建林
  随州市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按照总体规划将建成“新城游客集散服务中心”、“鄂北乡村风情旅游风光带”、“太白顶景区、田王寨景区、清水寺景区、熊潭沟景区、八访涧景区”等“一心一带五区”综合旅游胜地。太白顶景区为核心景区之一。
  太白顶景区位于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俗称楚北第一峰,其东有千尺崖、东塔园、张良洞,北有上天梯、西有观云台。登顶远眺,北视中原,南阅楚天,万山俱下,极目千里,群山峻岭,连绵起伏,险崖峡谷,奇异深幽。太白顶横空出世,常有云雾缭绕,凝滞腰峰,白云飘逸,古人称此景为“太白横云”,为旧时桐柏山八大景观之一,和太白顶“佛光”、“日出”并称“三绝”奇观,自然天成,令人神往。
道教文化渊源流长
  太白顶汉时曾建“保安观”、“金亭翠阙”,历为桐柏旧八景之一。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锦绣河山之胜境。汉代桐柏山金庭观为全国五大道观之一。桐柏山被道家称为“天下第四十四福地”。
  道教人物传说:
  1、太白金星:传说是上天的道教之神。一日他游到桐柏山,累了想找一处歇息之地,当他一脚踏上一座山峰时,山峰被踏得摇摇晃晃,这山后来被称为晃山,第二脚踏上七尖锋时,七峰皆动,故未能如愿。当他第三脚踏上桐柏山主峰时,此峰昂昂不动,太白金星即在此太白顶峰巅,扩建房屋,歇息数年,后来人们就叫此峰为太白顶。
  2、王子乔:传说东周周灵王之子王子乔,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有“王君名晋,字子乔。亦名乔,字子晋。周灵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晋太子也。”太子晋在公元前549年的七月七日,“乘白鹤谢时人,升天而去。远近观之,咸曰:王子登仙,升天为右弼,主领五岳司侍帝晨,号桐柏真人。曾在桐柏山天台观修仙,号桐柏真君。
  3、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春秋时卫国朝歌人。清同治年间《随州志》载:“鬼谷洞为鬼谷子王诩隐居修道之所,位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下,千仞绝壁之上,是八百里桐柏最为险峻之地。”鬼谷洞前原有一小庙,供奉鬼谷神像。据清光绪五年重修大仙洞碑记载:庙宇初建于晋代,历代都有补修,后被毁。
  4、张良:字子房,相传张良曾在太白顶主峰东侧的松月台下一天然洞内隐居修身,故此洞名曰张良洞。张良洞下临一条深谷,名曰“八访沟”。相传张良隐居此山后,汉高祖曾先后令八位使臣奉旨请张良回归长安,张良婉言谢绝,执意回避。相继而来的使臣请不回张良,惧怕龙颜不悦,都一一隐居下来,朝夕与张良结伴。据传在云台禅寺内曾供有张良和八位使臣的大理石雕像,人称“九国公”,太白顶古称“九公顶”。
  5、张道陵:“正一天师”张道陵,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沛国丰县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其为创汉功臣张良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张道陵的父亲张大顺也是在桐柏山修行的,自称“桐柏真人”。张道陵曾来到桐柏山境内,见老晃山山势峻峭,灵光四射,气腾霞蔚,认定是一处极好的修炼处,便在半山腰山坳里择地隐住,日夜吃斋念佛,终于修得正果,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玉帝召其升天,命为天师,辅佐帝庭。
  6、张三丰:相传武当派鼻祖张三丰曾在桐柏山修真。历史上许多道家高人都在桐柏山修行过,譬如孙膑、庞涓、吕洞宾等等。
佛教文化享誉中外
  雄伟而又神奇的桐柏山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佛教文化又是桐柏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既是中原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称为中华佛、道圣地,桐柏山佛教昌盛,源渊流长,自成白云山系,成为饮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之一。
  佛教传入桐柏山则始于隋唐,昌盛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四川宁远府紫微山宗林寺大和尚端德来桐柏山创建以桐柏山为主峰、太白顶云台禅寺为主寺的临济宗白云山系,被尊称为华光德祖。
  乾隆四十九年,四川紫微山宗林寺临济宗大和尚端德朝五台山归来,路过太白顶山麓云游,见群山崔巍,灵光彻天,悬崖峭壁直插霄汉,云蒸霞蔚真貌罕露,林木葱茏,山岚谷雾,莽莽苍苍,他慧眼识宝地,目相地貌而流连忘返。当时太白顶上有石拱道观一座,道士四人。天色即晚,扣其山门不应,反复扣之,才见一道童将山门打开,道童见一衣衫褴褛的老和尚欲进门歇宿,遂进去禀报道长,道长说不予理睬,乃备坐于观外石上。当夜风雪交加,奇寒无比,及至天明云霁,道士见端德正襟危坐闭目未醒,而周身热气蒸腾,四近无雪,方知其为得道高僧,遂迎入石房供齐拜之为师,并立誓言弃道皈佛。端德即为四道剃度传戒,请经授法,至其彻悟教义,方分授法号,曰圆明、圆真、圆智、圆法,令圆明居留白云山、圆真下桃花洞分别开基筑山,而携圆智、圆法归蜀。
  圆明创太白顶云台禅寺,布教于山,中国禅宗临济宗白云系即肇基于此,桐柏山从此成为佛教临济宗白云系的祖庭圣地。世尊华光端德为开山始祖,圆字辈演派为第二代祖师。至此云台禅寺便有了佛道合流同住一寺的奇特现象。
  云台禅寺座落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之巅,海拔1140米,为豫南名刹。该寺五殿四院,占地22000平方米,各种殿房39间,大小佛像108尊。最初称“太平寺”,光绪三十二年改名“云台禅寺”,一百多年来,豫鄂两省诸多县(市)香客结队前往朝顶进香,络绎不绝,香火颇盛,为全国佛教圣地之一。鼎盛期僧众多达600余人,曾有“南普陀,北云台”之誉。清同治年间,云台禅寺和尚马哈奈曾作为主僧奉诏入宫做佛事,佛事后独受御赐千佛袈裟和金钩玉环,此物现藏于云台禅寺做为镇山之宝。20世纪30年代云台禅寺法一和法达两位法师分别在上海安国寺、北京无量寺弘法,两人分化南北,时有“南法北达”之说。清末以来,京、渝、沪、穗诸大都市,白马、少林、九华、普陀等古刹乃至印、缅、新、泰、日、美、马来、印尼及港澳等国家或地区许多名寺院,均不乏白云系法脉与其再传弟子。1954年云台禅寺和尚通性访问印度,受赠玉佛一尊,1958年印度总理赫鲁访华时,曾提出要专访云台禅寺,时为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
  该寺可谓高僧辈出,影响海内外,而且一寺座跨豫鄂两省,前殿供道,后殿奉佛,佛道合一,非常独特。如今殿堂巍峨,圣像庄严,门坊轩昂,规模宏大,僧人云集,游人如织。云台禅寺在海拔1140米的山顶上,由清至今历经沧桑,期间屡有兵患匪祸此来
彼往,至一九四九年,除石观外佛寺成为废墟。一九八九年,住持性墨法师、印诚法师
率僧尼居士化募集资、艰苦劳作,历时七年,耗资百余万元,云台寺六大殿堂终于竣工,依次为天王殿、玉佛殿、大雄宝殿、卧佛殿、观音殿、毗庐殿。现在的云台禅寺古朴肃穆,青砖黄瓦飞檐雕甍,殿内大小塑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少人誉之为“中原的布达拉宫”。
  除云台禅寺外,后经白云山系各代宗师劝化创业,太白顶方圆几百里,山山有寺、峰峰有观。三十余座寺庙先后面世:云台禅寺、保安寺、罗汉寺、观音寺、平安寺、竹林寺、龙潭寺、崇山寺、铁佛寺、清水寺、卧龙寺、太法茅蓬、朝阳寺、龙华寺、天心庵、修圣寺、法华寺、运宝寺、灵芝寺、龙兴寺、普化寺、清修庵、石佛寺、清泉寺、修真庵、风林寺、东禅寺、佛光寺、大山寺、白云庵、水帘寺等等。
景观景物争奇斗艳
  太白顶景区位于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俗称楚北第一峰。景区面积5.7平方公里,是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精华所在地,为核心景区。规划主要功能为登桐柏绝顶,览豫楚风光,朝圣白云禅寺。周围有胜迹30处:
  松月台:主峰以东,旁出一峰,其高峻不及主峰,顶平,土石间错,有松多株,杂以野花秀草,甚为清幽。
  凤凰台:主峰南半麓,四围野林拥翠,顶有宝塔,巍然屹立,至为清胜。
  真如岭:主峰南脉,即湖北登山之要道。
  小淮井:乃真空性禅师所创,水清味甘,众僧饮用,全赖于此。
  淮源井:主峰北半麓,石栏四围,清泉一泓。乃淮河之源。在云台禅寺的东侧有一口古井,这就是所说的淮河源头——淮井。此井很神奇,几月不下雨,它也不会枯竭,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漫出来。
  东塔院:又叫东塔林,主峰东岭,为清代建筑,共有六边形或圆形石塔十余座,一般五至七层,通高五至七米。众塔星罗,形成塔林。东塔园群塔中,有通良和尚塔,居众塔林之中,诸塔围绕,极为艺术,乃摹印度塔形而建。主峰东岭,共有六边形或圆形石塔十余座,众塔星罗,形成塔林,目前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塔林共有13座和尚墓塔,分东西两个塔园,其中东塔园10座,西塔园3座。均为石砌实心塔,高约4-8米,有楼阁式、密檐式和喇嘛塔三种类型,平面多为六边形,宝瓶式顶刹,部分基础设有塔盘,塔体高矮不一。范围分别有1000平米和2000平米左右,多立于大清光绪年间。部分塔体嵌有精致碑刻,记载墓主生平法号和纪年。该塔林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在随州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不但填补了当地该类文物的空白,为研究当地明清时期的宗教制度和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塔林整体布局自然合理,建筑风格独特,掩映于山林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景观价值。
  西塔院:主峰西岭,西塔园3座佛塔。其中一塔艺术美观,并刻文字诗偈,乃创云台寺慧照明祖之塔也。
  普同塔:主峰南上半麓,保安寺前凤凰台顶,是真空禅师所建。该塔实则为人工窖洞,依山而建,内宽十余米,深四米,顶为半圆拱型,中间刻有太极图案,均为石条结构,用于存放已故和尚遗体之用。
  小太白顶:主峰西岭,野花闲草,怪石古木,置身其间,疑为仙境神岛,令人留连不忍去。
  浣衣池:主峰顶端,人工砌凿,阴雨接水,以便涤浣。
  千尺崖:张良洞侧,碧崖壁立,甚为险要。
  上天梯:松月台东,石磴高悬,为数百级,乃通良和尚所建。
  谈经石:观音殿后门外,昔了桂禅师于此说法处。
  喂虎石:峰顶山门外一石上有一圆型凹槽,相传为了桂禅师饲虎处。
  老虎洞:主峰西北之险崖中,洞深冥暗,寒气刺骨,昔有虎两只常来寺听了桂禅师说法,每遇大雪封掩山径,必出洞自云台寺至保安寺、桃花洞等处,踏践山路,以引行人,后同禅师化去。
  观音岩:真如岭路侧岩上有大士足迹。岩下有泉,名甘露,清澈味甘,可供游客之饮。
  石鼓:主峰北半麓,有巨石如鼓状,绝妙天工。
  石壶洞:主峰北半麓,怪石如茶壶状,其缝出泉,可供人饮。
  飞玉桥:主峰西半麓,小太白顶水交汇于此,崖险水急,水珠飞扬,喷溅人衣,一石横跨,可通行人。
  翡翠岩:主峰西半麓,峰岚障日,有崖险湿,生满莓苔石锈,碧如翡翠,至为美观。
  乘云桥:主峰西半麓,每雨后初晴,有云雾涌自谷底,人走桥上,颇似云生足地,状如乘云之奇。
  张良洞:松月台南崖,洞如观音合掌。乃西汉军师,汉留候张子房修真之所。张良退至太白顶主峰东侧的松月台下一天然洞内隐居修身,故此洞名曰张良洞,该洞呈拱型,有一屋之深,冬暖夏凉,虽三伏而无蚊蝇,堪称避暑胜地。洞外有张良品箫遗址。
  保安寺:在太白顶主峰上半麓南怀,昔时有一保安观,又叫保安寺。此寺背依凌云峰,面对凤凰台,群山扶抱,茂林森耸,幽静偏多,实乃养高修炼之所,惜沧桑世变,现已成荒墟。相传此寺乃张良选址修建。
  观音寺:主峰东南隅,东塔园下,通藏和尚建,现已修复。
  香炉峰:位于磨云山寨与小太白顶之间,峰顶有并排三个石香炉,传说是炎帝神农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故叫香炉峰。周边遗留有古砖瓦,疑似原有建筑物。该峰四周绝壁,地势险要,很难攀登。峰下植被茂密,露石成景,可谓一峰独秀。
  罗汉肚石:位于香炉峰下东侧有一巨石凸出,下端有一凹坑,恰若肚脐,酷似罗汉肚子,故名罗汉肚子石,又叫大佛肚,形象逼真,可谓大自然之杰作。
  若洞:东塔园西岭,可供隐居。
  道人洞:位于真如岭东谷,口狭隘,洞内冥暗阴森,乃精魅之宅。
  大佛洞:又叫大洞,位于主峰后谷。
  牌坊洞:位于小太白顶北半麓。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楚北第一峰 中华佛道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太白顶】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