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记者 高翔 李平 朱科 王华
  到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要经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路虽曲折,但路况还不错。同行的坎子山村支部副书记代俊水告诉记者:“这条路是1982年修的,当年就是老魏带领大家一锹一锹修出来的,整修了好多次,去年拓宽成了6米多的旅游路。”
  代俊水说的老魏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
  十九大结束两天,魏登殿迫不及待地赶回了村里,他给自己和全村制定了一个“五年小计划”:如何发展村级产业,如何搞好深加工,把坎子山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无水、无电、无路、无地、无房,坎子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五无”村。全村152户462人,有95户26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近60%。
  1975年,部队转业回乡的魏登殿担任村支书。他带领村民,在这个被称为“挂在绝壁上的山村”,凿出一条40多公里通村公路,引电进山,挖水窖,把全村茅草房改造为砖房,使昔日的穷山村大变样。
  “想要让村民满意,就要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办。”11月6日,魏登殿向记者分享他的工作经验。
  “十九大报告说要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美丽乡村。一种二养三加工,四是发展乡村旅游,五是长效产业。”这是魏登殿自编的脱贫致富经。
  魏登殿解释:“一种”是种植高山蔬菜、土豆、玉米;“二养”是养殖国家地标产品马头羊、秦巴黄牛、黑毛猪和土鸡;“三加工”是借助高山蔬菜合作社、玉米加工合作社和牛羊肉深加工合作社做好加工业,“乡村旅游”是利用坎子山的万亩石林等景点发展乡村旅游业,“长效产业”是继续在山上栽植桦山松,管护好以前的,栽植新树苗,十年后秃子山都变成经济林。
  “每亩地产800斤玉米,以前是0.8元一斤,现在单个卖6毛钱,做成玉米糁可卖到4元一斤,仅此一项就能增收30万元,户均增收1500元。”算起村民的收入账,魏登殿信手拈来。
  “村里还有万亩石林、奇秀溶洞、清真寺、千年古树群,这些都是资源。以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将坎子山村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直是我的愿望。”魏登殿说。自己在坎子山村已经干了近43年。43年,他把坎子山村从“五无村”变成“五有村”。
  同时,坎子山村还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了家风家训馆,用优秀的家风家训和身边的典型去教育、鼓舞更多的人。
  这几年,魏登殿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加快发展集体产业,如何更好地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让村里贫困户尽早脱贫,让村民稳定致富。
  谈起坎子山村的未来,魏登殿信心满怀地说:“通过努力,将坎子山村发展成基层组织建设的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带头村、民族团结的和谐村、湖北的形象展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