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天才 通讯员 郑新馨
“我已经是第二次来领猪仔了,去年初就领了两头回家喂养,年底卖了,赚了7000块。”日前,曾都区何店镇王店村贫困户孙克忠喜滋滋地说。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与难点。今年,何店镇产业扶贫早着手、早规划、早动员,目前,该镇产业扶贫项目已开展得红红火火。王店村巴马香猪产业项目已落实到户,3月10日,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集中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发展养殖业的50个贫困户分别发放2头香猪仔,每头约为25-60斤重。据悉,去年该村已有18个贫困户在该模式下受益,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
“我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为乡亲们办点实事。”谌家岭村创业青年饶世楚谈到正在发展的中药材基地自豪地说。据介绍,该村探索发展基地+贫困户模式,引进能人回乡创业,通过与富饶农业药用植物繁育基地合作,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带土地、带劳动力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最终实现拿“租金”、领“股金”、赚“薪金”的多元化增收模式。
桂华村积极招商引资,与金桂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大棚蔬菜30亩,村委已与企业和贫困户签订了双向协议,每个大棚绑定一个贫困户,按四六分成,使30户贫困户受益;浪河、棋盘山、汪谌等村因地制宜发展艾叶种植,与随州海宸艾叶种植公司合作,投入以奖代补资金,贫困户提供劳力或自行种植,共绑定贫困户80余个,每户除务工收入外年可另获2000元左右的收益。
“只有发展产业,促生内生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开贫困枷锁。”何店镇党委书记彭劲松说,该镇立足发展产业着力攻坚脱贫,目前形成一村一业,遍地开花,大户带动,形成支点,撬动产业发展的杠杆,让更多的贫困户享受到产业扶贫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