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多彩田园”是怎样绘就的?
——我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纪实

  

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张坚 汤丰
  炎帝神农之多彩,着实令人赞叹!在这片位于鄂豫交界的大地上,特色农业竞相斗艳。肉嫩可口的香菇、鲜红脆甜的油桃、漫山遍野的茶叶、特色时令的蔬菜……一张张特色产业名片,绘就着神农大地上五彩斑斓的田园。
  如今,在脱贫攻坚的砥砺征程中,全市农业部门再度以多彩之神韵绘就出产业扶贫的华章。近年来,我市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立足丰富多样的特色资源,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一系列农业产业扶贫措施在贫困群众家门口落地生根,建立起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双赢机制。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2015年10月,在总结前期产业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市农业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擘画出产业扶贫的宏伟蓝图。
  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徐锋说:“产业扶贫工程作为我市精准扶贫的总抓手,是连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是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源动力,更是对之前产业扶贫政策和经验的升华,对于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脱贫意义重大。”
  缘何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全市农业部门以产业为媒,将贫困群众引上致富路?初夏时节,记者奔走于我市的山岭田间,与基层干部、扶贫企业家和贫困群众面对面交流,一幅产业扶贫的美丽画卷缓缓展开。
A 因地制宜特色种养产业百花齐放
  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已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位于徐家河库区上游的长岭镇泉水村,是广水市5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5年,全村精准识别贫困户101户、291人。
  该村地理位置特殊,水田容易淹,旱地收成低。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两委”在广水市农业局的帮助下,相继引进湖北紫昇农业、传奇园艺、湖北大自然、禾禾园林、广水财进原生态养殖等农业企业落户该村。两年中,这些企业在泉水村共流转土地1290亩、水面300亩,年土地流转费达25万元。
  企业的成功落户,为该村贫困户劳力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全村有29个贫困户的88名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1.8万元。
  来到贫困户郭家芝的多肉植物园,老郭正在给五颜六色的植物浇水施肥。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在传奇园艺从事种植管理,月保底工资2400元。工作期间,传奇园艺对他进行多肉植物种植技术培训。在熟练掌握种植技术后,公司提供资金和平台,让其独立种植多肉植物,并负责产品回收。今年以来,他的多肉植物园共获利2万多元。
  与泉水村毗邻的吕家冲村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筛选产业帮扶项目时,多次到潜江、随县等周边地区学习取经,最终选定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稻虾共育”项目。目前,该村“稻虾共育”面积发展到600多亩,已带动37个贫困户、113人养殖小龙虾致富。
  湖北大自然公司董事长杜向东告诉记者:“近年小龙虾市场价较高且稳定,均价在30元/斤左右,每亩利润可达2000元,产值比普通农作物翻一番。”
  在随县尚市镇太山村记者看到,漫山遍野的油桃和葡萄树青枝绿叶、一望无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太山村就因地制宜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油桃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专业村。随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山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3户、633人。作为重点扶贫村,该村紧紧咬准传统优势产业不放松,通过改良品种、改建果园、改进技术,带来了品质、效益双提升。目前,“两果”产业正成为当地贫困户的“致富果”。
  目前,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思路,全市紧扣“特色”做产业,在全市80多个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主要包括食用菌、蔬菜、林果、中药材、养殖等产业。重点推广了香菇、特色蔬菜、甘薯、中药材、茶叶、水果、大蒜、肉牛、土鸡、黑猪、小龙虾等特色种养品种20多个。2017年,全市发展特色种养产业项目的贫困户2.4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B 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助力脱贫
  如何精准选择产业扶贫的路子,是产业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对此,市农业局局长徐锋深有感触:“发展扶贫产业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要盯住脚下的土地和身边资源,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寻找绿水青山的‘变金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让扶贫产业通俗化、生活化、本地化,既有山花的烂漫,又带着泥土的清香。”
  我市将扶贫产业直接建设在传统优势生产基地上,每个县区、镇办、村组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每个产业都根植于自己独特的土壤里。
  湖北金悦公司是一家以甘薯种植、加工、销售及产品研发为主的农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多路进财”提高了产业脱贫的效率。
  随县万和镇曹门村,通过因地制宜建立三大合作社,打出了一套推动产业发展的“组合拳”。村集体成立的金沃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科技入户、高产创建项目为纽带,采取品种预定和良种推荐两种模式,在全村实施集中育秧技术,覆盖全村水稻种植面积835亩,其中贫困户80户共500余亩。
  为改变香菇种植模式规模小、风险大、收益差的问题,曹门村成立了青之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和扶贫资金,搭建基地、厂房、大棚,采购粉碎、装袋、灭菌、点种等机械设备,建立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菌棒成活率,扩大了种植规模。
  天牧园合作社带动一批贫困户开展母猪、肉猪、洪山鸡等养殖产业,免费为49户贫困户提供150头生猪,为35户贫困户以3.5元的优惠价格提供了5000只的洪山鸡,并以优厚的奖补制度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
  把产业扎在家门口,实现人不出村、村头脱贫。目前全市有15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2900多家农民合作社、900多家家庭农场参与精准扶贫,带动2.1万个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有效保障。
C 利益联结金融股权促进农户增收
  “用这笔钱给老伴买点营养品,再买些生活用品,日子不愁了!”随县高城镇梅子沟村贫困户罗元江老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成为当地大企业“裕国菇业”的“特惠股东”。他手里拿着第一笔分红款,喜不自禁。罗元江高兴地告诉记者,政府融资平台支持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贷款入股企业,由企业负责还本付息,每个贫困户每年还可得到一定数量的分红。
  在当地,像罗元江这样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产业项目的深度贫困群体,每年可拿到分红3000-5000元。
  为推动茶叶产业持续发展,梅子沟村成立了茶叶合作社,与中兴食品公司联合,以老茶场为依托,实施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让利分红等措施,为贫困户创收。通过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能稳定受益,贫困户户均能增收2500-3500元。
  梅子沟村的例子,只是我市产业扶贫精准利益联结、拓宽产业渠道的缩影。近年来,我市鼓励和引导农村合作组织参与扶贫,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把贫困户组织起来,用土地、山场或生产工具、农业设施、产业扶贫资金等资产入股参与发展。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产业帮扶共赢机制,引导经营主体采取订单生产、土地托管、土地流转、股权合作、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方式,示范带动贫困农户发展,提高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收入。
D 科技培训实用技能提升致富能力
  “优质稻栽培的基本苗数是多少?”
  “一般每亩优质稻插15000蔸左右。分蘖力强的优质稻品种,应当适当稀植。”
  “优质稻最佳收割期是什么时候?”
  “过早收割,易造成裂纹米、青米增加;收割太迟,则稻米垩白增加。一般以齐穗后30~35天收割为宜。”……这是日前市农业局在随县草店镇三道河村召开的优质稻栽培培训会上出现的一幕。
  该村贫困农户、种植大户五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农业专家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授课方法,深受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近年来,全市农业部门把加强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增强产业持续发展动力,纳入到促进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重要保障范畴。共组建60多名种植养殖技术专家团队,为各地特色产业扶贫服务,并将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技术培训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开展“订单式”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全市已开展技术咨询1000余场次,指导贫困户2万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500多场次,培训贫困对象1.6万多人次,已为5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专场培训,提高了贫困户与产业的对接能力。通过各种培训,使有需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参与并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有增收的门路,增强了自身造血能功能,提升了脱贫致富能力。
E 典型引路特色产业增强脱贫信心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实效。为发挥典型引路示范作用,市农业局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调查,总结完善了一批能复制、可推广、接地气的产业扶贫范例,一项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径展现眼前。
  “咱没钱没技术,一开始真不敢养。现在放心了,我只负责把猪养好管好,一头猪就稳赚千把块钱。”随县草店镇三道河村冷昌友说,去年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当年他一次性领养了“石头记”公司的10头黑猪,获纯收入13000多元,成功脱贫。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三道河村依托石头记生态农业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黑猪养殖,公司引进优质黑猪仔,以寄养方式发放到贫困户,等养到200斤左右,按市场价的150%回收后散养,这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户均养殖3-5头黑猪,能增收3000-5000元。
  “出完第二茬菇,净挣1万多块,正想着再多租一个棚。”在广水市关庙镇铁城村的香菇种植合作社,贫困户付本明正在承包的菌棚里采摘香菇。从贫困户发展成脱贫带头人,付本明说他主要受益于合作社的帮扶。去年他承包了合作社的4个棚,收入两万多元,实现当年脱贫致富。
  铁城村土地贫瘠、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2016年,村“两委”经过调研和调整,将香菇产业确定为脱贫致富的新渠道。并成立了香菇种植合作社,实行合作社统一棚室、品种、菌棒、技术、销售、农户分户管理“五统一分”的经营管理模式,共同发展香菇产业,既能促进贫困户种植技术提升,又能降低劳动成本,更能提高市场竞争,形成报团合力,整体效果明显。
  产业为基铺富路,扶贫攻坚谱华章。产业扶贫工程头顶科学设计、脚踩泥土芬芳,不仅让贫困群众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多彩梦想愈来愈近,也为乡村振兴的多彩卷轴点缀了丹青妙笔。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多彩田园”是怎样绘就的?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专版】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