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社事业需要典型引领,奋斗征程需要榜样召唤。追寻人社先进典型的足迹,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伟业,让人感动的,是他们那一颗永远和群众同频跳动的素朴心灵,那一份时时刻刻关心群众冷暖的为民情怀。这些先进典型虽然岗位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坐标——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他们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创先争优,用辛勤和汗水提升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真挚情怀,书写了“四个合格”的精彩答卷,树立起人社干部的光辉形象。
仲裁人的日常
讲述人:袁泉
随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是个仅有三、四人的小单位,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他们的主要任务。2017年,随州市调解仲裁科被人社部授予“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誉的背后是仲裁人的艰辛付出与努力。
欠发工资、不缴社保、工伤事故、经济补偿……仲裁人每天都是在解决各种纠纷的过程中度过的。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他们常常遭到不理解和抗拒,每个案子都要经过多次组织协商调解,很多群众都是在仲裁员多次电话联系甚至上门服务的过程中软化态度,最终达成调解。案件调解成功后,他们还认真细致地向相关单位和企业详细阐释法律规定,提出合理建议。还有群众专程向仲裁院送来代表感谢的锦旗。
自2017年“千名仲裁员服务万企”活动开展以来,每一位仲裁员都要对接十几家企业,通过线上加线下服务的方式,向企业提供免费服务,规范劳动用工。线上建立专门对接的qq群组,随时随地提供免费咨询,线下经常直接深入企业,风雨无阻地面对面参与企业的调解工作,为他们释疑解惑。这种线上加线下的服务方式也赢得了企业的赞许,使仲裁在企业中树立了威信,企业和劳动者只要发生了劳动争议都会将仲裁放在解决问题的首选。
作为随州仲裁人,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与信仰,秉承着对法律负责的赤诚之心,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负责的奉献之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仲裁理念,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等我们忙完这阵子
讲述人:汪艳丽
经过激烈而紧张的奋战,人社机房在端午节前顺利实现迁移,系统提前三天恢复运行。争分夺秒的48小时,市人社信息中心主任汪艳丽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
时间紧、风险高、人手少、压力大,在迁移准备工作倒计时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汪艳丽一直悬着一颗心,经常在凌晨一两点的漆黑夜里辗转反侧。白天她还是打起精神,跟同事讨论方案细节,夜里她还在想着还有什么细节漏了。
当最大风险点的利旧设备——小机顺利启动的一瞬间,大家欢呼着簇拥在一起,她笑着说:回首来时的路,虽然有苦,更多的是甜。
两年前,根据组织安排,她到信息中心报到。当时仅仅只有两张桌子,一部电话,业务不熟悉,也没有人教,她感到从来没有过的焦虑和无助。她用笨办法先百度信息中心的职能,学习网上所有和信息中心有关的文件资料、领导讲话,求助省信息中心和各兄弟地市,度过了最初的艰难起步阶段。
伴随着工作的推进,信息中心的队伍也在不断成长。汪艳丽常跟手下的人讲:群众到信息中心来反映任何问题,哪怕别人找错了门,也要接待,不能把群众拒之门外,尽量化解群众的怨气和矛盾,绝不能因工作不细诱发群众上访。
两年多来,信息中心不断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加快社保卡的发行和应用,为了让老百姓少跑路,信息中心把以前各家银行天天上门来求的业务权限全部下沉到基层,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
她的家人朋友说:自从你去了信息中心,老说等我忙完这阵子,啥时候才能忙完呀?她笑着说:等忙完这一阵子,我们就继续忙下一阵子!
立足岗位作表率 不忘初心讲奉献
讲述人:代浩
王刚是随州技师学院的一名语文教师,参加工作已满16年,党龄也有16个年头了。在这16年里,他立足岗位履职尽责,默默经营着他平凡而伟大的“园丁”事业。
多年担任班主任并从事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王刚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效果显著。他还经常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给予他们帮助,用自己的言行教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2013年王刚担任文科班班主任,因高烧得了肾炎,尿中出现蛋白和潜血,同学们担心他,哭着让他注意休息。但王老师没有耽误工作,一边治疗一边继续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素质和思想修养,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上课,耐心辅导学生,所带班级成绩每年都名列前茅!
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先后在学院办公室、计财处工作过,并兼任学院高考支部组织纪律委员。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经常早到晚走,加班加点是常态,工作就像打仗,有时晚上睡觉还在想工作上的事。长期的劳累和睡眠严重不足影响了肾炎的病情,医生叮嘱他一定要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他说:“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工作需要有人做,边吃药边工作也没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变的是学生,不变的是王老师的责任感和良心。
脚踏实地做事 低调淡泊做人
讲述人:袁腊梅
雨果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市人事考试院黄红英同志就像是一片绿叶,从事考务工作十多年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
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找黄红英;遇到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找黄红英。在岗工作期间,她真正做到了“我是单位的一块红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作为一名考务工作者,她将自己的工作看做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每一次考试之前,不仅认真核对检查考场安排、试卷数量、考试设施设备、考场座次表,还亲自去考点“视察”一番,从进考点学校开始,门口的横幅、拐角的标识、教学楼下的考场示意图,确定这些均已到位她才能放心。她说:“不能让考生浪费太多时间在找考场上”。
为了把考生这个“大家”服务好,她时常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工作日晚上加班整理资料,试卷保密期间带头昼夜值班,周末加班组织考试。多少次回家只能看到孩子的睡颜,多少次答应孩子周末出行的计划被搁置,多少次孩子央求妈妈接他放学,她没有做到。对家庭、对孩子,她是有愧疚的,但她并不后悔自己选择了工作。正如她自己所说:“我选择了这份工作,这就是我的责任,我的事情我得做完做好。”
真情奉献 服务人才
讲述人:尹伊
人才交流中心的职责是负责办理大中专毕业生推荐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咨询、大学生实习实训、人事代理、档案托管、大中专毕业生户口挂靠、组织关系接转等工作,是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之间的一座桥梁。随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党支部委员、副主任程俊忠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真心实意、耐心热情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之间搭建桥梁的优秀党员。
中心成立以来,程俊忠同志时时告诫自己:要始终牢记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的宗旨。今年5月份,程俊忠的母亲和丈母娘都因病住院动手术,但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此时刚进入推进阶段,他放心不下工作,于是白天带着资料走访企业、宣传政策、征求意见和建议,忙完一天的工作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照顾两位老人,直至老人出院时,他都没有请过一天的假,同事们都说他是在单位——医院里两点一线的大忙人!程俊忠同志的手机总是处于开机状态,以便第一时间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招聘和就业需求,根据登记在册的未就业学生手机信息,他通过短信定期向他们发送就业岗位信息。目前根据手机信息已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已有19人,受到了毕业生的好评。
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程俊忠同志的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肯定,获得了荣誉,但他从来没有自满过,更没有停下过脚步。每一天,他都在工作中以他的兢兢业业,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对事业的无限忠诚!
扎根基层 奉献自我
讲述人:潘达
在随县,有这样一位医保局长,十年来,他把单位当作“战场”,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医保攻坚战”,他就是随县医保局副局长汪海涛。
随县参保单位多达上万家,参保人员近百万。参保工作要做到数据入网快,信息准确,参保范围广,这是他常挂嘴边的“参保三要素”。
2014年9月,正是居民医疗保险在校学生参保工作启动的关键时刻。在人手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他带领大家连续数周日夜奋战,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终于将参保启动工作按时布置完毕。在启动大会的前一天晚上,为了精益求精,他加班修改材料至凌晨四点,为了不耽误会议的举行,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直接赶往单位,在下楼梯的时候,因为劳累过度,脚下意外踩空,左臂粉碎性骨折,右臂骨折,磕断两颗门牙,让这个坚强的汉子,人生第一次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得益于他的严格要求,参保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然而只过了一个星期,他双臂上着钢板,缠着绷带又回到了他的“战场”。同事们对他更多的是身体的关心问候,而他却是牵挂着参保工作是否顺利开展。从此随县医保局又有了他那憨厚爽朗的笑声,只是摔断的两颗门牙和双臂那长长的疤痕在提示着我们,他对工作的狂热到了何种程度。
对工作的狂热势必减少对家庭的关心,离家远了,家里有老人小孩却无法照顾,他将两岁的孩子早早送进了幼儿园,常常一个月才能和家人共进一次晚餐。
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抱怨,有苦自己咽,默默奉献的医保工作者。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党员”二字的含义。
心系社保情 奉献在岗位
讲述人:何秀玲
“恪尽职守、服务至上”是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参保职工为兄弟姐妹”是社保经办人员的服务宗旨。多年来,广水市劳动保险局的何秀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参保企业和职工服务,在养老保险经办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个春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社保事业的满腔赤诚和执着追求。
随着养老保险政策深入人心,参保覆盖面扩大,参保对象多元化,她以养老服务大厅为阵地,面临参差不齐参保人员的政策询问,总是不厌其烦地诠释养老保险政策,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和咨询,设身处地地化解参保人员的症结和诉求。
服务大厅每年服务4万多名参保人员和几百家企业,为了搞好本职工作,她一心扑在社保服务事业上。2015年,丈夫因病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期间,因到年底,服务大厅每天来开票缴费人员都是排起长队等候,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没有请一天假去照顾自己的丈夫,只是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望,面对丈夫和儿子偶尔的抱怨,她满心愧疚。
一入社保门、心系社保情,在这20多年里她先后被省厅5次授予“社会保险先进个人”称号,两次被广水市委市政府授予“时代先锋”称号,4次被评为人社系统“先进工作者”,2011年当选为中共广水市第七次党代会党代表。
作为社保工作者,她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奉献微薄力量,为人社事业添光添彩。
他比我们的亲人还亲
讲述人:张教兵
在曾都区洛阳镇易家湾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白天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帮助解决村民们的困难和需求;晚上他常常熬夜奋战,整理全村贫困人口信息,思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措施。只要村民们谈起他都会说:“他比我们的亲人还亲呢!”他就是曾都区人社局驻易家湾村第一书记张教兵。
刚驻村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熟悉生活环境,张教兵就开始着手对村里20个低保户、17个五保户、135个一般贫困户及困难党员、村老干部、致富能手等一一走访。自张教兵驻村以来,他多方协调争取项目资金,筹资150余万元对村内5.9公里的通村公路进行硬化;筹建一座2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壮大村集体收入……
在易家湾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教兵的身影。五保户陈开明病倒后,他连夜将其送往曾都医院治疗,并让自己身体不好的妻子负责老人住院期间的吃饭和陪护。低保户朱大明夫妇二人都患有残疾,他多方衔接,为他们进行残疾等级鉴定。去年末的两场大雪,他穿梭于农户与田间地头,了解群众心声、协调救灾物资、指导灾后重建。
“扶贫工作不做好,不仅对不起单位同事,更对不起父老乡亲。”然而,张教兵都对得起了,却唯独对不起自己和家人。“去年妻子住院,儿子高考,我都没有时间陪在他们身边。”张教兵是满心愧疚。
2017年,张教兵被曾都区政府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被洛阳人民评为洛阳好人。今年,他被曾都区委组织部评为党建促进精准扶贫优秀书记,被曾都区政府推荐为湖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把青春奉献给山区的社保事业
讲述人:胡婷婷
胡婷婷来自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是长岗人社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
2017年景区开展精准扶贫攻坚行动,作为人社部门,如何通过创业就业实现精准扶贫对象脱贫,是他们的重要职责。就业培训是精准扶贫户实现富裕的途径之一。他们采取集中培训和逐村培训方式,将精准扶贫户组织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当年组织了251名贫困人员参加培训,80余人找到了就业项目。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她努力地为事业奋斗,力求做出成效,但相对一些幸福的家庭,她的家庭却有些不一样。2017年3月,她一岁的儿子诊断出“患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全家奔波于随州、武汉、北京为孩子治病。此后一年多,用去了大量的资金,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在给儿子看病的这一年里,一边是刚刚调入的新系统、接手的新工作,一边是儿子疾病的治疗,为了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四处奔波的艰辛治疗过程基本都是胡婷婷的母亲和丈夫陪护。今年年初,儿子又到北京做康复,她与孩子已经有4个月没见过面了。她说:“生命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每当想起领导、同事、社会各界给予的帮助和关爱。我只有更好地、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回报社会。”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年轻的灵魂里装着梦,更装着理想,胡婷婷愿扎根基层,扎根山区,努力为山区的人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