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刘强 陈炯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各级财政部门把助力乡村振兴,纳入到新时代财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曾都区财政局在助力乡村振兴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效果。那么,曾都区财政局在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中有哪些举措和行动?近日,记者采访了曾都区财政局局长任席义。
记者:健全实施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关键。请问任局长,曾都区财政局如何发挥财政“灌溉网”作用,突出资金保障,健全投入增长机制?
任: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让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是曾都财政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区财政局继续落实“两个比率”投入政策。2018年区本级计划安排投入扶贫资金3324万元,用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攻坚;全面落实统筹资金扶贫政策,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负其责”的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模式,2018年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3.2亿元用于民生领域和乡村振兴发展。认真研究对接中央、省财政各类支农政策,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区、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库,尽最大可能争取上级政策红利。今年计划投入各级财政奖补资金462万元,实施106个村级公益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今年财政共投入资金600万元,打造两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带动社会捐款330万元,直接受益群众近3000人。
记者: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和推广诸如PPP、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投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请问任局长,曾都区财政局怎样发挥财政“引水渠”作用,突出杠杆引导,创新支农方式?
任:今年,区财政局以田园综合体、农村土地确权、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探索把财政资金以股份、基金、购买服务、担保、贴息等方式,加快“三农”发展,已撬动社会资本4.2亿元。目前,全区已建成一个5000多万元的PPP项目,并通过验收,还有一个正全力推进中。积极探索财政扶持资金量化折股的形式,利用农信担保,支持金融企业为我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融资便利,与湖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融资平台,区财政局按省农担保公司要求,已将500万元存入指定专业银行。在风险补偿基金规模的20倍内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目前区农经局正在积极为6家服务对象办理有关担保贷款手续。启动实施“厕所革命”。今年,全区计划投入改厕资金2744万元,新建农村公厕106个,农户厕所12703个,城镇公厕100个,交通旅游厕所28个。
记者: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是当前财政工作的一大重点。请任局长谈谈曾都区财政局如何发挥财政“蓄水池”作用,突出支持重点,精准把握方向?
任:近年来,区财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支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一是着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重点支持实施“产业兴旺”行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高水平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实施“生态宜居”行动,落实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三是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致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今年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对每个建成的小广场,奖补8至10万元。四是加大对古建筑、文化古迹、农村遗迹的保护力度,传承地域“活态文化”。
记者: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确保把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任局长谈谈曾都区财政局如何发挥财政“流量表”作用,突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任:在财政资金监管上,区财政局科学衡量资金投入与建设成果的对应关系,确保每一分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制定了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进项目资金监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对资金进行事前有评估、事中有监督、事后有应用的全程管理,确保农业资金投入发挥应有效益。三是强化责任追究,按照“谁负责、谁担责”的要求,在质量与效益上强化项目申报、审批、管理的责任,对损害群众利益、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坚持“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