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借智”促发展
——我市创新平台建设探访
  

本报记者 张琴 实习生 刘倩倩 通讯员 袁小叁
  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但是刚性引才难、高层次人才留住难,怎么办?我市通过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人才合作,打破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瓶颈,借智借力推动发展转型。
  近日,在齐星集团看到,智能化生产遍布各个厂区,技术改造与升级在不断进行。这一切源于齐星强大的科研力量。2009年,齐星建成“湖北省特重异型汽车驾驶室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全国独家同类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攻特重异形车身总成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该中心研发的特重异型汽车驾驶室总成和专用车的各项指标、性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升科技研发水平,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合作机构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加速新产品开发步伐。2015年,齐星还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博士后2名。
  在湖北泰晶科技,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建设的“湖北省微型音叉晶体制造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又结下硕果,研发出的微纳米石英晶体封装设备打破国际垄断,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已经运用于生产。该公司副总单小荣表示,泰晶还将不断深化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微纳米晶体加工产业技术进步。
  湖北天星粮油公司总经理姚莎莎表示,公司正是依托与武汉轻工大学共建“油菜籽深加工研发中心”的力量,推动了企业挖掘稻米油产业这个巨大的“富矿”,实现了将稻米“吃干榨尽”。
  这些都是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创新资源匮乏的问题,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围绕专汽、香菇、风机等特色产业,与省内外高校共建了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风机研发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为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市出台了《随州市鼓励自主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炎帝人才支持计划加快创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示范城市的意见》《关于印发随州市“科技副总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等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向我市创新平台聚集。一大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相继建成。
  当前,我市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48家,其中省级103家(包括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1家,院士工作站3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4家,重点实验室1家,工程实验室1家)。
  去年,我市启动随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计划,加速企业与高校对接,全市参与市校合作的企业达185家,与省内外60余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具体项目合作协议,推动建设了一批创新合作平台。
  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市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共建技术合作平台33个,如湖北大自然农业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金龙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热塑性复合材料校企研发中心等。全市新获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包括随县马铃薯专业技术协会、湖北锦鸿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水市奶狗面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友食品(随州)股份有限公司、随州市博裕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湖北大洪山佛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科技部门将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力度,通过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加强对平台的绩效考核,进一步提升平台建设质效。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借智”促发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