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医院糖尿病科王会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传统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失效怎么办?随州市曾都医院糖尿病科主任胡亚平指导大家科学防治糖尿病。
智能降糖减少低血糖风险
胡亚平介绍,降糖治疗从药理机制分类,降糖药分成两大类,一类提升体内胰岛素水平,比如直接注射胰岛素,或者促胰岛素分泌的口服药;另一类则是改善胰岛素作用的药物。
大家熟知的胰岛素是最早进入糖尿病治疗领域的药物,但它最大的风险,是容易引起低血糖。别看低血糖只是头晕症状,它最容易导致心脏猝死。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最初都是通过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然而,一些有着多年病龄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甚至“失效”的情况。对此,胡亚平从糖尿病发作机制上解释,这是由于人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不停工作而不断受损以致“阵亡”,因此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是临床中特别强调的。
传统降糖药如胰岛素,虽然可以通过降糖,避免了血糖过高所引发的糖毒性,但它本身无法改善β细胞功能。所以他建议,患者应尽早使用新型降糖药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2周后即可有效改善空腹血糖,除了降糖,还能帮助β细胞修复、改善β细胞功能,甚至延缓β细胞的衰退。
一周一针不被治疗影响生活
这种新型的GLP-1受体激动剂,还可以作用于神经中枢,抑制食欲,帮助患者减重,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这样多重作用,达到最终的降糖效果。
新型GLP-1周制剂艾塞那肽已经获批上市。据了解,艾塞那肽周制剂通过一种“微球”技术,把药物包裹进一个个小微球,然后缓慢分解释放,使患者在一周时间内能够有稳定的药物浓度,所以既能降糖血糖,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还很小。同时,周制剂的诞生,让原来每天都要打的针,减少到一周一次,与每日注射一次的胰岛素相比,可减少注射次数313针,大大提高了便利程度和生活质量,对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加强糖尿病的全面管理、减少后续并发症的发生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