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傲银
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厚重,文化积淀丰富,要以中央全面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契机,以建设文旅名城为抓手,深入挖掘曾随文化、阐发季梁文化、梳理红色文化,立足丰厚的文物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全面提升随州文化的引领力和竞争力,助推“品质随州”建设。
一、深入挖掘曾随文化,创建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近日,市委书记陈瑞峰调研曾随文化遗址时提出,“要做好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以创建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抓手,充分挖掘和展示曾随文化,打造随州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推动文旅名城建设。”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陈列在曾随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是落实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要手段。
两周曾(随)青铜器,品种齐全,铸造精美,工艺精湛,铭文丰富,被誉为“青铜器王国”,成就了灿烂辉煌的曾随文化。其中,作为曾随文化器物类的集大成者——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创造了精美绝伦、震烁古今的编钟礼乐文化,构筑了曾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深入挖掘曾随文化,展示曾随文化独特魅力,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开发利用方面不仅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而且已被纳入国家“十三五”时期152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和湖北省“荆楚大遗址保护传承工程”。要深刻认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创建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曾随大遗址保护,在修复生态、促进发展、服务社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以战国时期的擂鼓墩古墓群为主体,在建设层面将西周早期的叶家山墓地、庙台子遗址、春秋时期的义地岗古墓群等曾(随)国存续700年的文化遗址纳入建设范围,串联起从西周早期到战国中晚期的曾(随)国历史,逐步打造成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落实地方配套建设资金,加大对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力度,有效推动曾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
二、充分阐发季梁文化,恢复季梁祠和修复季梁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随州是季梁文化的诞生地,春秋初期随国大夫季梁在这片土地上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的唯物主义思想、“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以及“避实击虚”的军事策略等,形成了彪炳史册的季梁文化。季梁死后葬于城东义地岗,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新时代新作为,作为文物保护者和传承者,阐发好、传承好季梁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更是丰富与完善随州历史文化的题中之义。
历史名人祠堂属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教祭祖的姓氏祠堂,主要功能是弘扬历史名人的功绩、品德、气节等,比如为纪念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的文丞相祠、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屈子祠等,一则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发挥着文化传承与凝聚的重要作用;二则作为城市地标,不仅展示和发挥了城市的形象与功能,更彰显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季梁,这位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无神论的先驱,在中国哲学史和无神论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季梁的哲学构成了先秦诸子百家民本思想的重要源头。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的“民水君舟”论,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无不源于季梁的民本哲学。目前,随州文化公园内矗立着季梁大像供人们瞻仰和膜拜,但季梁祠已在多年前被毁,季梁墓已年久失修,存在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断层”,亟需解决。因此,要深刻认识到季梁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本思想和哲学思想对中华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要以恢复季梁祠为抓手,让季梁祠成为存放乡愁的陈列馆,成为认识古代社会民本思想的主阵地,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聚集地;要以修复季梁墓为契机,打造好这一文化名片,增强随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助力“品质随州”建设的城市文化积淀。
三、系统梳理红色文化,拓展革命文物展示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多次,考察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0多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革命文物作为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讲好革命文物的故事,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州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0余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40余处。新四军第五师在此诞生,江汉军区司令部在这里指挥战斗,李先念、王震、陶铸、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发动、组织和指挥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保存和遗留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作为随州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革命文物展示利用的成功典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口堰革命旧址,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大学教学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更是打造成为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旅游景区,在保护利用方面积累了不少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因此,要继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通过鼓励、支持和引导红色文化研究会、研讨会等群团组织的发展,研究和传承“红色革命、绿色生态、民间民俗”等文化渊源,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造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江汉军区纪念馆、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等一批随州红色旅游景点,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连线整合全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立足随州革命文物现状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在梳理红色文化的前提下综合施策、全面打造,借鉴九口堰革命旧址的成功经验,深入推动革命文物与学校教育、干部教育相结合,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相结合,不断增强红色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