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林洲
“收废品啦,旧电视、旧冰箱、旧洗衣机啦……”“啦”音之悠长,韵味之丰富,一下子吸引了我,把头伸出窗外,只见一位中年男人,骑着一辆三轮车,车厢里装着一些废书、旧报纸之类的,正抬头与我目光相碰,我示意他上来。
很快,中年人上到七楼,礼貌地问:“是您家有废品卖吗?”
“是。”我指着旁边的一台旧电视:“就这个,看值多少钱。”
“80元,您卖不?”中年人低头看了看电视,然后,抬头对我说。
“行,你拿去吧,反正我也用不上了!”
于是,付钱。我帮中年人把旧电视抬到他的肩上。
看到他下楼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这种流动小商小贩的吆喝声,在农村特别流行。只要一听到“补缸、补盆、补锅啰”“磨剪子、戗菜刀啰”的吆喝声,奶奶和母亲就会把破损的缸、盆、锅拿去补好,把用钝了的剪子、菜刀拿去戗得更锋利;只要一听到“收头发、辫子呀”的吆喝声,年轻的姑娘或嫂子们也会将多年的长发剪成短发;只要一听到“汤圆面米酒啰”的吆喝声,母亲也会去买一点,让我们兄弟几个解一下嘴馋;只要一听到“冰棍、雪糕呀”的吆喝声,爷爷、奶奶们有时也不得不为调皮的孙子买上一支,连声说“我的小祖宗,好了,好了,不哭,不哭”;只要一听到“炸爆米花、高粱、豌豆啰”的吆喝声,大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去炸一点,因为新年快到了……
还有,就是那些货郎们,手里拿着咚咚作响的小拨浪鼓一路摇行,走村串户地叫卖着“橡皮筋、红头绳、麦芽糖”之类的小商品。每当听到拨浪鼓一响、吆喝声一叫,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像箭一样从四面八方飞跑过来,围着他们“叽叽喳喳”地不停转,看到想吃的、想玩的东西,也只有流口水的份儿,因为没钱买呀!
记得有一次,随着货郎的一声吆喝,我为了想吃那串冰糖葫芦,急忙回家,把事先晒干的鸡内金、乌龟壳、废胶鞋底等拿去换了一串,一直留在手里,舍不得吃,只是不停地用舌尖去舔,馋得村里的小伙伴们,跟着我团团转,直到目送我进了自己的家门,他们才离开,也没尝到一点味儿。后来,小伙伴们也聪明了,开始学着我留意收拾那些废牙膏皮、废塑料薄膜、烂胶鞋……等货郎一来,就拿着去换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和玩具了。
“收废品啦,旧电视、旧冰箱、旧洗衣机啦……”随着又一阵吆喝,我再次来到窗户边,望着中年人骑着三轮车那远去的背影,听着那渐行渐远的吆喝声,一种莫名的感觉立刻涌上心头。
如今,有些吆喝声已逐渐被那刺耳的喇叭和音响声所代替。特别是在城市里,那流动而又富有人情味的吆喝声已经越来越少了。
“来来来,这是我家自种的,就剩这点了……”菜市场,一位大妈的吆喝声,像一股甘甜的泉水,滋润着我的心田,更像一段特殊的音符,深深地刻录在你我的人生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