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见习记者 杨仪凡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千村一面不是美丽,乡村之美贵在“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围绕中心村、特色村、培育村,不整齐划一、不千村一面,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立足本土元素 回归乡村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描绘的乡村美丽图画——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留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什么是乡愁?乡愁是一种需要载体的情感。这种载体可以是错落有致的民居、古朴典雅的街巷、清澈见底的溪流,也可以是淳朴的民风、散发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
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根据统一规划,对农房的屋顶和立面进行简单地包装改造,青瓦换成机制瓦,墙壁粉刷一新,形成统一的样式,既大气又美观。村民的房前屋后,梨树、枣树替代了景观苗木,废砖废瓦砌成堰塘护坡,本地青石垒在村道两旁,瓦缸瓦盆做了盆景。凤凰山村党支部书记潘祥树说,凤凰山村在环境改造上,讲究“多花心思少花钱,本土元素聚成宝”,充分利用本地山石、迁湾腾地废砖废瓦分类包装,既节省了成本,又形成了乡村特色。“按照‘生态环保、留住乡愁’的原则,进行就近集中的‘差异化’改造,最大限度保留农村的生态环境、乡土风情和人文气息,让‘外来人看得见乡愁,让本地人留得住乡愁’。”
澴潭镇小东门村咀子湾,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竹篱笆圈起菜园、花园和果园,偶尔见小桥流水,均是旧木板拼成。“整个湾子改造用了3万元。”澴潭镇人大主席喻大江说,“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就发动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山场的竹园扎篱笆建起‘三园’。”
广水市十里办事处观音村,古村落上熊家口湾在“五清一改”中,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将老宅基地、空闲地翻耕整理种上菜,栽上花和果树,旧村落焕发勃勃生机。
“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根据本土元素来打造美丽乡村,不求高大上,只求接地气。”市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这种‘花小钱’的模式值得我市很多乡村学习借鉴。”
正是依托这些独具原生态风格的载体,乡愁才愈发显得迷人。
巧用文旅资源 打造“个性”乡村
碎石垒砌半人高的院墙,院内一隅的太阳伞下,数张沙发围起一张茶几。记者在随县洪山镇温泉村看到,这样改造的农家小院沿路排列,每户各具特色。“改造了5间客房,明年五一可营业。”房主刘功儒说。
温泉村具有非常独特的山水资源,引进了大洪山生态园和湖北西游记公园两个大型旅游项目。该村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和土特产购销等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项目。“村里成立随县新阳慢养小镇旅游开发公司,先期投资280万元对一组白家湾5户进行民宿包装改造,共18个房间。”村党支部书记刘宗培说,不久的将来,以沿线温泉村居民点为中心,建设长3公里的功能齐全配套的温泉旅游特色小镇,并全面进行整治、包装,与湖北西游记公园景区配套建设相协调。
盘活旅游资源,打造民宿、农家乐。洛阳镇胡家河村依托千年银杏谷景区,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整修公路、改造河道、规划房屋、改造农家乐,新增宾馆民宿,吸引游客爬山、游玩、观景、吃饭、住宿;淮河镇龙泉村,背靠西游记漂流、抱朴谷养生产业园、神农部落等景区,积极推进淮源生态特色小镇建设,汪湾环境改造及“民宿民居”项目,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建成精品民宿5套,完成15套农户房屋包装改造,并投入400万元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
盘活自然资源,展现传统魅力。漫步在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柿树婆娑,石屋古朴,风景秀丽,人和宁静。近年来,桃源村依托“百年石屋、千年柿树”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对其修旧如旧,石屋予以精心修缮、维护,2万多株柿树妥善保护,同时村庄恢复民俗婚礼、祈福等活动,建起煮酒、酿醋、挂面等民间手工作坊,全面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修复生态让鸟回归,搭建平台让人回归,弘扬传统文化让心回归,‘三个回归’换来世外桃源。”村党支部书记殷修勇说。
盘活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革命老区吴店镇,充分利用自身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小镇”,斥资700多万元对尹家湾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吴店街革命旧址进行整修,陈列革命文物51件,树立革命旧址标志牌30多块,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去年,尹家湾革命旧址群入选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参观人数突破20万人次。
在文化旅游的有力带动下,各村镇面貌得到改善、产业得到升级、农民也得以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 增强致富优势
美丽乡村,湖北探索出“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建设模式。不仅生态美,还要产业兴,才能宜居宜业宜游富百姓。
特色产业,也能让美丽乡村独具一格。
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因古寺而得名、因香菇特色产业而闻名。近年来,这个小山村已吸纳民间资金2.5亿元,建成标准化香菇种植园、香菇产业园、香菇贸易区、居民新区、吉祥公园等。只有3300多人的村庄,每年观光旅游、商贸客人达4万多人次。
高城镇梅子沟村,村两委会政治文化中心的望城岗44户农房整齐划一,道路两旁的花池中,种植着各种景观花草树木,路边的房屋墙面进行了彩绘包装,公共厕所和垃圾分类处理箱设施设备齐全。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将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和坡岗地利用起来,成立林果合作社,平整土地1000亩,由随之蓝公司和随县神农丰源公司分别提供软籽石榴和油用牡丹树苗,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和香化,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
广水市城郊街道办事处油榨桥村,湖北省鑫绿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亩,建起了太空莲产业基地。下一步基地还将拿出200亩“试验田”尝试莲藕和小龙虾“混养”,发展多种养殖,扩大产业规模,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增加他们的收入,真正做到让乡村美起来,村民富起来。
为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曾都区万店镇今年整合资源,计划投资5460万元,在小河沟村建设2000亩现代化蔬菜大棚,作为全镇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的扶贫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普通户致富。村党支部书记张和平说,到今年底,全村将高标准建成202个蔬菜大棚,预计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带动200户农民参与蔬菜产业化经营。
“特色产业,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积淀等息息相关,往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唯有把握地区实际,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才能在竞争中找准发展方位,赢得市场空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特色产业,各地也要因地制宜、找准优势,形成“一村一业”,才能把乡村的美丽优势转化为致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