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0年11月21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家乡文化自觉
——以湖北随州炎帝神农传说非遗为例
  

閤楚珺

 
  2008年国务院公布,炎帝神农传说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名录。随州市作为炎帝神农故里、炎帝神农传说的发源地,担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随州市多年来针对保护、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许多努力。在保护和弘扬的过程中,随州人民不断加强文化自觉,并且形成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神农传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炎帝神农传说作为民间文学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于其承载着中华儿女寻根求源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以及对中国上古文化和人类起源继承和弘扬的历史使命。炎帝神农传说不仅仅是地方传说的奇闻轶事,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由于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将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加强对它的保护和弘扬。
  炎帝神农传说是指一系列有关炎帝神农的民间传说的总称。传说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贤圣的帝王,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架地区民间关于神农氏的传说故事极为丰富。仅1990年出版的《神农架民间故事集》一书,就收录了与神农氏有关的传说故事几十篇。这些传说故事表明,神农氏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帮助百姓、为民造福、匡扶正义、教民桑种以及与民同乐。我国有许多的史籍都有关于炎帝神农的记载,如《左传》《礼记》《汉书》《帝王世纪》《水经注》等。这些书都认为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是厉山、列山或烈山,即今湖北省随州市厉山镇。据清同治《随州志》记载:“列山上建有神农庙、神农井、炎帝庙”。相传神农氏诞生于厉山镇南九烈山第五座山头半山腰中的神农洞。随州市厉山镇距神农架林区只有两百公里,前者是神农氏故乡,后者是神农氏长期生活的地方。至今,两地的民俗风情、方言、有关神农氏的传说故事,都大抵相似。
  从民间传说可以看出,炎帝神农对于改变上古人民的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传炎帝教授了我国古代人民维系生存的根本手段——农耕。由此,奠定了后世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并且炎帝神农氏在人民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如纺织、中医等领域的贡献。这些民间传说的真假或许在现代难以考证,但是其传递出来的文化内涵至今依然值得传播和弘扬。炎帝神农教导原始人民自力更生、辛苦劳作的奋斗精神,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人道精神,团结互助、安居乐业的和平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炎帝神农作为上古三皇五帝之一,对于华夏民族起源的研究和考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国人民具有文化凝聚力,这些精神和文化价值奠定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
   二、随州文化自觉的表现
  (一)自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基于炎帝神农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随州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结,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传递炎帝神农精神,向全国人民展示炎帝神农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在新媒体时代,结合炎帝神农传说的特征,随州市政府积极开展线上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随州市积极打造网络通道,不仅建设了炎帝神农故里文化旅游区网站,也在随州政府门户网、随州新闻网等多个网站开设炎帝神农文化专栏。这些网站的建设极大程度地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文化遗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此外,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平台,将炎帝神农传说、最新研究和时事资讯及时更新到网络平台,让浏览者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文化资讯,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基于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减缓现实环境的变化对于民间传说的影响,防止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文化断层或者消失的危险。除了利用网站介绍和保留相关信息之外,线上的保护措施还包括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关注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就会定期收到推送的关于炎帝神农的小故事和民间传说,并且推送有关传说保护的小知识。此外,每年的寻根节举办之际,也会推送有关的新闻,吸引大众的关注,号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日常生活和特殊的节日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
  线下的保护措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报纸的宣传,以及随州广播电视台的直播和报道之外,随州市还定期举办党员干部炎帝神农精神学习会,旨在从优秀党员入手,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普通群众,最终落实到社会全体。一年一度的寻根节也是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每年的寻根节都吸引众多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前来追思祖先、寻根溯源,增强了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寻根节是随州举办的较为大型的纪念活动,它不仅是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也是有效的文化保护途径。通过该活动极好地传播了炎帝神农传说,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炎帝神农传说这一口头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媒介的依托,相较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难以保护。随州市建设了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有了形象具体的载体。借助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遗产保护更加行之有效。
  线下的保护措施配合线上的保护措施,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到最大。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体现了随州市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各个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都是家乡随州文化自觉的表现。
  (二)以经济发展加强文化自觉
  基于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往往会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从国家下发的文件和一系列举措不难看出,利用经济的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文化自觉是国家提倡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旅游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济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是其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它将传说中的故事和古时的记忆融入到风景区的建设中,饱含着强烈文化底蕴的风景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也宣传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现拥有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神农碑、神农大像、神农泉、神农洞、神农庙、功德殿等2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的设计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观赏需要,同时也传播了炎帝神农文化,将经济收益和文化传播、保护融为一体。除了单纯的景观之外,景区内还有大量的文创产品,将经济与文化进一步融合,不仅有经济效益,更加流动着无形的文化效益。游客在玩赏的同时,自动接收到了文化的熏陶,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更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促进功能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随州市政府建设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将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用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保护,是随州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
   三、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对于随州人民来说,炎帝神农传说是本地区人民特有的文化记忆。保护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使命,文化自觉源于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诚然,政府的引导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州市政府在弘扬和保护方面作出的尝试和贡献,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随州人的行为。随着炎帝神农传说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的自豪感使得每一个随州人加强文化自觉的意识,自觉肩负起传播、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文化自觉是自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使然,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则是国家和各族人民对于炎帝神农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尊重决定的。保持文化自信,随州人将会对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充满自信,在与其他地区或者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底气。
  炎帝神农传说不仅是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发展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民族团结也具有深刻影响。华夏民族、炎黄子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烙印,对于炎帝神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关系。大陆和台湾都有炎帝文化遗迹,如炎帝陵、炎帝庙等。两岸人民同文同种,血脉相连,文化相同,都属于中华民族。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炎帝祭祀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媒介,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对炎帝神农文化的保护和认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出来的文化自信的力量将全体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
  我自幼在随州长大,亲眼见证了炎帝神农的传说对随州的影响以及对每一位随州人的影响。无论是经济上的旅游创收,还是文化上的精神熏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量改变了随州人的生活。每一位随州人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炎帝神农传说,作为炎帝神农的故里,随州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随州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当然,最让我自豪的还是它的文化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量不只在于昭示过去伟大的文化、技艺等,更在于将全国各族人民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具有文化向心力的整体。寻根、追忆、归属,炎帝神农的传说将古时的文化、人类起源以故事的形式保留下来,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