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1年02月20日
打造“汉襄肱骨”融入新发展格局
  续安东
  去年底,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奋力打造“汉襄肱骨、神韵随州”,绘制了我市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和发展战略。我们要加快对接“武汉城市圈”,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强化“肱骨之责”、担当“肱骨之位”、释放“肱骨之力”。
   一、发挥区位优势,对接“武汉城市圈”、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
  所谓肱骨者,乃是上肢最粗壮的骨骼,肱骨上端与肩胛骨形成肩关节,下端与桡骨和尺骨形成肘关节。随州正好处于“肩关节”——“武汉城市圈”和“肘关节”——“襄十随神”城市群之间的位置,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随州就像一条扁担,北连襄阳,南接武汉,汉十高铁、高速公路横贯随州,这条扁担正处于强有力的“肱骨之位”。武汉“1+8”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这给随州沿着汉丹铁路、汉十高铁和316国道建设连通“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大交通,发展沿线高新工业园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脉血液,也为拉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洛阳千年银杏谷、擂鼓墩编钟、炎帝神农故里等文旅名城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汉襄肱骨,首先必须加速省内融合。“武汉城市圈”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5个地级市、3个省直管市;广水市作为观察员加入“武汉城市圈”后将比照城市圈成员单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随州要紧盯武汉、襄阳、十堰,深度融入三地发展战略,建立和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加快发展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业,融入“襄十随神”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释放“肱骨之力”。
   二、壮大优势产业,与“武汉城市圈”和“襄十随神”城市群融合发展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产业空心化的危险性凸显。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升级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增长极。根据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武汉将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催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将武汉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引领区和应用示范新高地。随州应以此为契机,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新突破口,构建智能化和现代化产业,建设在全国有引领力的专汽之都,以专汽产业耦合更多关联产业,聚要素、抓重组、引龙头、求裂变。
  (二)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和智能农业。促进人工智能与生产生活融合创新,紧紧抓住市场、服务、创新三大要素,拓展优质农产品外向型发展新路;围绕随州泡泡青、安居沙湾红萝卜、随州黄皮胡萝卜、三里岗香菇、草店茶叶等特色产业链和“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链,推动智能农(茶)场、智能种植、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质量追溯等全流程数字化,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数字化技术助力农业信息化,与“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融合发展。
  (三)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推动文旅名城发展。襄阳市和十堰市属于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襄阳、随州同属历史文化名城;神农架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重在融入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国有吸引力的寻根谒祖圣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做大做强,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建设以大洪山自然观光风景区、擂鼓墩编钟遗址群文化旅游为龙头,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观光、度假、商务、会议等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富有魅力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变,武汉城市圈和“襄十随神”城市群必将在“十四五”时期大展宏图,面对良好的发展大环境,随州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担当“肱骨之位”。
   三、主动对接汉襄,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国内的发展机遇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从地缘经济上看,随州处于武汉这座特大城市与襄阳这座大城市之间,正好上下对接、左右逢源,要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和“襄十随神”城市群的规划衔接、政策对接、产业联接、资源链接,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发展。因此,对接武汉、襄阳,正是顺应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的大趋势,根据我市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客观变化,针对我市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市场和资源的国际大循环动能不足,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等新发展态势作出的战略抉择。下一步,要借助交通上的互联互通、产业上的分工协作、要素上的自由流动,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特色农产品的供应地、旅游休闲的目的地及科技、人才、知识的溢出地。
  (作者为中共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