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04日
统筹推进“四水共治”强化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刘公庆
  近年来,我市在保障水安全、利用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保障能力增强,水环境面貌持续改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流域治理现状,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省委省政府赋予随州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新要求还有差距。笔者认为,我市应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四水”共治,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水安全水环境支撑。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四水共治”
  守住水安全底线。提升山洪灾害防御和重要集镇防洪能力,加快府澴河系统治理(随州段)工程(一期)建设,加快推进漂水、漳水、游河等1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谋划推进曾都区洛阳镇、广水市太平镇、应山街道等重要集镇防洪工程。推进纳入“十四五”计划的1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启动“十四五”小型水库水雨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项目,加强水库安全运行监管,推进大中型水库标准化管理和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建。巩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成果,持续开展乡镇及“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推进“百吨千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切实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持续推进尾矿库污染防治,降低流域水环境污染风险。
  优化水资源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随州市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鄂中丘陵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缓解府澴河流域生态补水压力。推进灌区现代化升级改造和农业水价改革,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和节水载体建设。加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积极申报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统筹城乡供水保障。以县为单位完善城乡供水规划。规范乡镇和农村供水的运营和管理。因地制宜实施大水源配置、大水厂建设、大管网延伸、大体量运营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加快推进随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广水市东线霞家河水厂改扩建、曾都区安全饮水补短板、高新区淅河镇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等工程建设。谋划随中旱包子区域抗旱水源配置工程,分步推进随中、黑花飞大型灌区及其他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完善鄂北水网灌溉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
  深化水环境治理。扎实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点涉水企业排查整治,强化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监督管理,扎实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国控断面水质达标和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化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开展县级城市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加强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规模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和监管,禁止水库投肥养殖。
  加快水生态环境修复。完善重点水工程生态基流监管名录和保障目标,加强生态泄放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在河道新建拦河坝,确保重点河流生态流量,确保重要河流不断流。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规定,确保我市重点水域禁捕规定执行到位,推行重要河流重要时段禁捕。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推进农村小微水体整治,建设水美乡村和移民美丽家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镇、村“四级联创”,新增创建一批省级生态镇、生态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流域源头保护与生态修复。加强以大洪山为重点的流域水源地保护和淮河源头治理。实施重大水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动府澴河随州段、淮河源头随县段、㵐水河、漂水河、大洪山等重大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设。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监管。推进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徐家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随州淮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湿地保护与修复。
  加强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打造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促进绿色矿业发展,推进吴山、万和石材等重点矿区的生态修复。
  打造流域生态屏障。全力打造桐柏山-大别山和大洪山为主体的生态屏障,推进随北桐柏山生态水源涵养区和随南大洪山山地生态保育区的生态建设。加强骨干交通沿线、流域河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充分发挥河湖长制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河长履职从河流治理向流域治理延伸。接力实施碧水保卫战系列行动,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创建。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助力城乡环境大提质行动,以全市水环境大改善,助力城乡环境大提质。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涉河监管,扎实开展重点水域非法矮围整治攻坚提升行动,强力开展河道非法采砂治理,统筹涉水事务监管,维护良好水环境,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治水目标。
  完善流域水环境监测评价机制。科学设置流域水环境质量底线目标,分解落实年度水质改善目标,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健全完善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优化市控监测点位,全面准确评价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制定典型山洪灾害应对措施,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
  健全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化我市与周边武汉、襄阳、孝感、信阳、南阳等市流域上下游河湖长联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长效机制,联合开展重点区域、流域执法检查,推进跨界水体水质信息共享和水环境共治。编制实施涢水、澴河“一河一策一图”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响应方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完善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保护者受偿”的原则,在境内组织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签订《境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积极探索跨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与武汉市、孝感市签订《跨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加快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长效机制。
  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维建模等高科技技术,建立数字孪生流域,实现对水情、雨情、工情和水环境、水生态监管的精细化,引领流域治理管理由人工向智能化发展。
  (作者系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