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07日
希望的田野“种”希望
——“新农人”吴小平的“田园梦”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金秋时节,田野飘香。在广水市杨寨镇东红村,沃野千里、金黄一片。种田大户吴小平娴熟地驾驶着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在隆隆的轰鸣声中,金色的稻秆随着收割机的移动被切割、脱粒,一颗颗饱满的稻粒哗啦啦地滚进“粮仓”。
  “今年年景好,雨水充足,粮食大丰收。我流转的450亩水田风调雨顺,预计可产稻谷54万斤,毛收入70万元,纯收入超过40万元。”停机休息的片刻,吴小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今年是这位“新农人”转行的第10个年头。
  吴小平今年刚刚50岁,2014年前,他一直在福建厦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因为肯钻研、懂技术、善管理,一度做到副厂长级别,月薪过万元。每年回到老家,他看到农村大量田地荒芜,长满杂草,留守的都是孤寡老人,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在他看来,农村应是充满希望的田园,农业应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应是有吸引力的职业。2014年,满怀着家乡情结,他回到老家,用打工赚的30万元,发展农业种养业,当起了“新农人”,编织着“田园梦”。
  刚回来时,荒草遍地,堰塘淤塞,道路不通,电力设施被损坏。他便从改造堰塘、整修机耕路入手,让堰塘能多蓄水、田间能行驶机械。因为他知道,农业的未来在于机械化,只有机械化才能实现规模化种植。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于十年九旱的广水,没有水只能望天兴叹。他购置大型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旋耕机、秸秆粉碎机等多台套,整修塘堰30多口,让田间道路四通八达,实现了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
  目前,他共流转土地650亩,其中水田450亩、旱地200亩,耕种面积占全村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共涉及4个组。
  杨寨镇属于鄂北岗地,丘陵山地比较多,适合种植牧草。2019年,他又投资30万元,发展养牛业。目前,在栏肉牛20余头,其中母牛15头。他把流转的200亩旱地用来种植牧草,包括黑麦草、高丹草等。这些牧草现在长得非常茂盛,牛直接在草地放牧;对多余的牧草,他则进行收割、打包、青储,以备冬季、春季所需。
  当初,他对农业种养知识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技能,完全靠自学和在实践中摸索。为此,他也遭受过不少的失败。他回忆,一次买回来一头病牛,一下子亏损1万多元。由于养殖经验不足,紧接着淹死了一头牛,又损失了1万多元。这对刚起步的他来说,犹如雪上加霜。于是,他加强学习,参加了当地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在,牛的配种、防疫、日常疾病的治疗,他都不在话下。而且对牛的品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专门从河南正阳县引进良种肉牛,如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等,用这些良种肉牛做父本,与本地黄牛杂交,其杂交后代普遍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生长快、肉质好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目前,他养殖有西门塔尔牛6头、夏洛来牛10头,每年养牛可赚10万元以上。
  “以前一说到农民,人们就感觉这是靠体力吃饭、不大有面儿的职业。”吴小平坦言,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幅减轻,农机手成为耕地主体,从而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增收的问题。
  前几年,他与人合伙,投资100万元,创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当地群众提供大盘育秧、机械插秧、农机收割、代购代销农产品等社会化服务。目前,他服务的耕地面积达1200多亩。对村里老弱病残者,他免费提供各种服务。他的家庭农场请的工人都是村里的低保户、困难户,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主要从事看水、抽水、管理等轻体力劳动。
  “随着乡村振兴大战略的推进,‘三农’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我将继续扎根农村,深耕农业,当好‘新农人’。”吴小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