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07日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随州市科技局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胡猛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元至9月,全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5亿元、高企申报注册1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542家,提前完成全年任务;4家企业获2022年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三项,创历史新高……这是市科技局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交出的“成绩单”。
  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凝聚着随州科技人的作为与担当。那么,在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赶考路上,市科技局进行了哪些探索与实践?
  “今年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弘扬‘拼抢实’作风,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深入持久开展科技合作,锚定目标,争先进位,广大科技工作者用坚定的足迹和辛勤的汗水,在科技创新的伟大进程中书写出‘后来居上’的崭新篇章。”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白玉涛一语破题。
  党建引领 把牢科技“方向盘”
  市科技局坚持政治引领,深刻把握“两个确立”,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自觉扛起“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政治责任,用红色力量把牢科技创新“方向盘”。
  坚持把“常态化长效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加强政治建设的主线贯穿始终,健全完善“日常管理机制、教育引导机制、重要节点提醒”三项机制,抓好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机关支部获“红旗党支部”称号,连续5年被评为党建优胜单位。
  探索“党建+科技”特色,以科技服务惠企的党建工作机制,开展“政企党建手拉手,助推发展心连心”活动,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认真落实“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迅速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推动为民办实事制度化、常态化,组织科技特派员奔赴驻点村开展技术服务,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协助包保社区建立红色驿站,将其打造为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
  主体培育 激活创新“主引擎”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那么主体培育则是这个新引擎的“点火开关”。市科技局坚持打基础、利长远,着力在创新主体培育、培植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下硬功、做细活、求突破。
  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实施《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协同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培育服务企业联动机制,以规上企业为重点建立知识产权“绿色”服务通道,深挖“高企培育富矿”。认定省级瞪羚企业26家,百强高企1家,全市高企总量今年可望达到240家以上。
  加速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扎实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邀请专家先后赴县市区分片为700余家企业开展专题培训。制定《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和《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从创新人才、科技项目、创新平台、金融支撑等方面,打造高含金量配套“政策红利”。开展科技金融“滴灌行动”,为170余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创贷服务。今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将突破600家。
  大力培育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制定出台《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管理实施方案》,形成上下协同、梯次培育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体系,全市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家。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北斗导航、智能制造、应急装备、现代农业等技术优势领域,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协助泰晶成功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我市高能级科创平台“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46家,其中省级以上79家、市级67家。
  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稳步推进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培育工作,不断增强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畅通成果转化对接渠道,积极对接“科惠网”专家库,助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沟通联系。动员技术转移机构、高校工作站等各方力量匹配企业需求与高校成果,通过“云对接”形式,组织企业参加“联百校、转千果”系列线上成果推介活动,促进高校成果转化落地。落实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近两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000余项,技术成交额超95亿元,对64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实市级补贴资金302.8万元。
  技术创新 转型升级“加速度”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深层调整,市科技局主动作为,打出一系列深化改革的组合拳,闯关夺隘,蹚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从“卡脖子”到“掰腕子”,市科技局聚力科研攻关,潜心致研“加速器”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石英MEMS惯性导航器件研发”“面向多生产模式的专用汽车智能柔性生产线关键技术与系统开发”等13个项目获批省重点研发专项、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等立项支持,争取2023年省级专项资金720万元。依托湖北省应急研究院、专用汽车研究院加强车联网关键技术攻关,赋能专用汽车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截至目前,按照“小投入、大收益”的原则,已选定10余款车型对接20余家有意愿企业开展试点推广工作。
  加快农业产业链科技创新,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促进创新链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服务现代农港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进展。重点促进食用菌、粮油、畜禽、果蔬、茶药五大产业链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支持4家龙头企业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基地。推动裕国菇业、金银丰食品、神农茶叶、万和食品、品源等龙头企业实施相关预制菜制品研发、面制品食品产业化保鲜、茶产业链精深加工技术、菌蔬保鲜储运等9个项目获得省厅立项支持。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农业高企由15家增长到23家,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2家,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19.7%。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争取2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对口服务随州15家企业及油茶产业,省级“星创天地”达到10家。
  加强社发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保障民生健康、改善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涉及民生科技创新。市中心医院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报的“外泌体源性CTLA-4抑制T细胞过度活化促进骨修复的机制研究”“桐柏山脉(鄂西北段)蜱传重要疾病的监测及预警研究”等5个项目入围全省大健康领域研发专项项目。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随州作为全省唯一全域市州获评“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引用留育 做好聚才“大文章”
  高标准建设人才港,构建人才强市重要载体,市科技局态度明确:旗帜鲜明地把人才工作作为第一战略,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系统谋划,共建市校“联合体”。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畅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引导人才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健全完善与20个市校工作站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新一轮市校合作,建立科技人才储备库、成果转化项目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聚集地”。实施炎帝人才计划,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傅正义担任湖北应急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青年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张光祖开设智宏光电信息研发工作室示范效应。支持随县在武汉光谷建设科创飞地,加快“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随州”的产学研一体推进力度。全市组织50余名高层次人才开展科技服务,省级科技副总7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0名。6家企业获省科技专员项目220万元,泰晶科技成功晋级A类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同频共振,大力培育“土专家”。着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重点扶持,跟踪培养,引导科技人才向农村、向企业、向社区、向基层流动,真正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全市科技特派员由252名扩充到340名,形成省、市、县相互补充协同作战的科技特派员体系。
  建强平台,激活发展“新合力”。市科技局不断完善人才平台建设,提速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创新成果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着力做强“一地一品”产业创新平台,坚持科技创新开拓“新赛道”,精准施策、蓄势增能助推产业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组织武汉科技大学与随县、广水市、随州高新区分别共建石材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先进材料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武汉轻工大学与随县共建“富硒香菇产业研究院”,促进曾都区深化与武汉理工大学等合作拓展“应急产业研究院”科技赋能领域。
  优化环境 营造发展“强磁场”
  让科创企业成长在优渥的营商环境里。市科技局主动作为、担当有为,用爽心暖心的办事服务和稳定普惠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优渥的“气候”,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随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顶层设计优环境,建立完善政策体系。聚焦科技强市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炎帝人才支持计划加快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若干措施》《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全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举办企业家故事会“科技创新”专场、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随州赛区)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氛围。
  强化组织抓统筹,落实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市科技局营商环境评价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按照“包容普惠创新”指标工作推进机制的要求,组织创新创业活跃度责任单位召开指标推进头会,掌握各项指标最新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紧盯问题严整改,促进评价指标提升。对照省级、市级两张指标评价问题反馈清单,制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确保问题不整改彻底不放过,指标不提升不放过。新的评价周期,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量174家,同比增加4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6家,同比增加39家。截至目前,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42家,评价期末有望达到600家。新增1家高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
  政策惠企强服务,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编印科技创新政策汇编、宣传折页2000余份向企业宣传发放;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政策宣讲培训,指导企业用满用足惠企政策;组织开展“高企服务专家行”活动,专家服务团深入随州东日钢铁、新楚风等30多家企业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高企培育专项服务指导,为企业申报高企保驾护航。建立科技创新奖补“免申即享、资金直达”的科技惠企政策直通车,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上半年,兑现落实科技创新奖补资金622.5万元,惠及93家科技型创新主体。
  心无旁骛抓发展,接续奋斗谱华章。时下,抢前争先的随州科技人,正以勇立潮头的气魄、敢为善为的姿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作用,集中创新资源,挖掘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扛起科技担当、展现科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