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11日
从三个维度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实质

周黎岩 陈祥林 熊炜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对“两个结合”作了具体的阐述,尤其是从哲学层面对“第二个结合”作了具体系统阐述,并作出了“‘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的重要论断。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实质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要义。
  历史维度: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我们“做有骨气、有志气、有底气的中国人”的自信来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一个没有文化主体性的民族,就很难在精神上实现自信自立自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抛弃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性弘扬传承。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文化正是以这样的规律发展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政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自觉地做到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自觉地做到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毛泽东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并在他的《实践论》、《矛盾论》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著述和文艺理论主张中,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再如邓小平的“小康”、“两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等治国理念的源头也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习近平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种自觉主动有意识的行为,明确地提出来要进行“第二个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第二个结合”中,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传承创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三个“新高度”,尤其是“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的重要论述足以说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弥久鲜活的文化基因,有炎帝文化、季梁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遗址文化等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要科学地对待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系统梳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本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和价值精髓提炼出来,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培育本土文化自信。
  理论维度: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异域文化,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丰富的实践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两种思想文化的结合,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必要性。
  从理论上看,“第二个结合”具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如果一种理论不能回应并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在遇到马克思主义之前,中华文化已经走到了至暗时刻,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当时面临三座大山,中华传统文化是不能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才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思想理论武器。一方面,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契合嫁接点,有了这个契合点,马克思主义才能逐渐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被马克思主义激活挽救的,马克思主义进入到中国后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得以创新性传承,是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华传统文化重生的机遇,所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激活挽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说,两种理论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出了“‘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这一重大论断。
  从实践上看,“第二个结合”具有现实实践的必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什么必须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具有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否则就很难得到百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就很难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随州可立足城市资源优势和禀赋,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思想,围绕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文化使命和任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两个结合”运用在乡风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机关企业文化建设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随州路径。
  现实维度: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推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两创”思想。“两创”思想为新时代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从哲学层面系统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并作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如何进行“第二个结合”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一重大论述为“两创”思想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路径,进一步深化了“两创”思想。“两创”思想重在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层面、价值层面的传承创新。
  随州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礼乐文化、编钟文化、治理文化、曾随文化、红色文化,厨祖文化,古建筑、古遗址、非遗技艺、非遗美食等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可通过主题教育、文化讲堂、民俗表演、美食文创等方式,推进本土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在百姓生产生活中传承创新发展本土文化,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随州故事”展示出来,实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作者分别系随州市委党校统一战线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高级讲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