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29日
放飞科学的梦想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熊炳俊 万东旭
5月21日,曾都区东关小学教联体科技艺术节成功举办,1000余件乐高机器人、手抄报、科幻画、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立体搭建、3D打印、短视频等作品,获得师生和家长点赞。
近年来,曾都区东关小学通过搭建平台、构建机制,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工作,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等殊荣。
缘何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从小学低年级就开设科技教育课程,强化学生科技教育,主要是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让他们在科技的浸润下生根发芽、创造成长。”曾都区东关小学校长平静一语破题。
聚合力 探索科学教育路径
近年来,曾都区东关小学以“创客教育”促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目标,以“万东旭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为科学创新主阵地,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了《东关学校科普教育总体方案》。
经过创新探索,该校创客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先后开发出魔尺、魔方、平面拼图、立体搭建、电子积木、3D打印、开源组件机器人等独具特色的创客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团队协作精神。
学校注重课程改革,除了科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每周另外开设一节科学创客地方课程。学生在创客课程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体验创新的乐趣。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近年来,该校师生在各级比赛上捧回多个奖项。其中,在湖北省第十一届黄鹤美育节艺术实践工作坊评选中,该校“3D打印创意工作坊”荣获三等奖;学生何宇航3D创意设计作品《随州㵐水一桥模型》在“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梅陈洁老师的《开源组长机器人——跷跷板搭建》在湖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公开征集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汪紫薇、杨宝珠的融合创新课例《太空生活趣事多》在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得“典型作品”称号;学生李博约、马晨曦的作品《互联网的错误打开方式》,获得“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参与证书’”……
重教学 丰富科学教育内容
科学课程是科技教育的主体课程,在科学教学中,曾都区东关小学除完成科学课常规教学外,还将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按照“常规教学+资源开发+多元评价”架构,该校在各个年级均开设了科学课,配备了专职教师。科学课堂中,注重探索发现,让科学实验与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巧妙地将科学探究融入教学设计当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同时,重视并坚持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分配“组长、观察员、材料员、实验员、发言人”等角色,让每个孩子都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注重现代科技教育的渗透,该校把空间立体思维、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空间技术等现代科技知识适度传输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等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如此,该校坚持利用好“天宫课堂”这一宝贵资源,组织学生探讨学习其中的奥秘,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每年举行的科技周活动中,该校将学生的科技画、科技小制作、小实验等科技作品进行科普展示,组织学生向其他师生和家长开展科普展品互动讲解,在活动中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与表达能力。
搭平台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曾都区东关小学常态化组织开展技能训练、作品制作、社会实践等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普兴趣和创造力。
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创客教育,该校信息中心组织专班,调试设备,培训教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先后开发出魔尺魔方、平面设计、立体搭建、电子积木、3D打印、开源组件机器人、虚拟编程、科技制作等8门创客课程,吸引学生参加。创客课程的开设,使学校软、硬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为让学生了解科普知识,参与科普活动,该校每年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并参加校外、网上各项比赛活动。通过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进一步增强了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
学校每年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分批组织学生到武汉园博园、武汉科技馆、中国建筑科技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随州裕国菇业、云峰山茶场等地研学旅行,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拓宽视野,培养动手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打好科技创新牌,走出特色强校路。“我们将进一步擦亮‘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靓丽名片,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工作机制,谋划落实科学教育创新举措,努力让广大学子在科学的世界里尽情飞扬。”平静表示。
5月21日,曾都区东关小学教联体科技艺术节成功举办,1000余件乐高机器人、手抄报、科幻画、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立体搭建、3D打印、短视频等作品,获得师生和家长点赞。
近年来,曾都区东关小学通过搭建平台、构建机制,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工作,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等殊荣。
缘何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从小学低年级就开设科技教育课程,强化学生科技教育,主要是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让他们在科技的浸润下生根发芽、创造成长。”曾都区东关小学校长平静一语破题。
聚合力 探索科学教育路径
近年来,曾都区东关小学以“创客教育”促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目标,以“万东旭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为科学创新主阵地,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了《东关学校科普教育总体方案》。
经过创新探索,该校创客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先后开发出魔尺、魔方、平面拼图、立体搭建、电子积木、3D打印、开源组件机器人等独具特色的创客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团队协作精神。
学校注重课程改革,除了科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每周另外开设一节科学创客地方课程。学生在创客课程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体验创新的乐趣。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近年来,该校师生在各级比赛上捧回多个奖项。其中,在湖北省第十一届黄鹤美育节艺术实践工作坊评选中,该校“3D打印创意工作坊”荣获三等奖;学生何宇航3D创意设计作品《随州㵐水一桥模型》在“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梅陈洁老师的《开源组长机器人——跷跷板搭建》在湖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公开征集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汪紫薇、杨宝珠的融合创新课例《太空生活趣事多》在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得“典型作品”称号;学生李博约、马晨曦的作品《互联网的错误打开方式》,获得“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参与证书’”……
重教学 丰富科学教育内容
科学课程是科技教育的主体课程,在科学教学中,曾都区东关小学除完成科学课常规教学外,还将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按照“常规教学+资源开发+多元评价”架构,该校在各个年级均开设了科学课,配备了专职教师。科学课堂中,注重探索发现,让科学实验与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巧妙地将科学探究融入教学设计当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同时,重视并坚持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分配“组长、观察员、材料员、实验员、发言人”等角色,让每个孩子都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注重现代科技教育的渗透,该校把空间立体思维、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空间技术等现代科技知识适度传输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等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如此,该校坚持利用好“天宫课堂”这一宝贵资源,组织学生探讨学习其中的奥秘,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每年举行的科技周活动中,该校将学生的科技画、科技小制作、小实验等科技作品进行科普展示,组织学生向其他师生和家长开展科普展品互动讲解,在活动中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与表达能力。
搭平台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曾都区东关小学常态化组织开展技能训练、作品制作、社会实践等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普兴趣和创造力。
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创客教育,该校信息中心组织专班,调试设备,培训教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先后开发出魔尺魔方、平面设计、立体搭建、电子积木、3D打印、开源组件机器人、虚拟编程、科技制作等8门创客课程,吸引学生参加。创客课程的开设,使学校软、硬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为让学生了解科普知识,参与科普活动,该校每年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并参加校外、网上各项比赛活动。通过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进一步增强了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
学校每年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分批组织学生到武汉园博园、武汉科技馆、中国建筑科技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随州裕国菇业、云峰山茶场等地研学旅行,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拓宽视野,培养动手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打好科技创新牌,走出特色强校路。“我们将进一步擦亮‘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靓丽名片,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工作机制,谋划落实科学教育创新举措,努力让广大学子在科学的世界里尽情飞扬。”平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