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13日
一个香菇种植户的增收台账
  随州日报通讯员 刘毓 石守京
  26个食用菌菌种,点种香菇100万袋,年收入1000多万元;开展菌种研究与制种,年销售100多万公斤菌种,收入300多万元,总收入超1300万元——这是随县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金国、李胜父子去年的账本。
  近日,在殷店镇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见到李金国时,只见他指尖带泥、双手布满老茧。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既有开拓创新的胆魄,又有苦干实干的韧性。李金国父子借助优惠政策支持,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端起了“数智碗”,吃上了“菌种饭”,发起了“旅游财”。
  转换思路 数“智”种菇天地宽
  顺着随殷公路登上山腰,就到了李金国父子经营的香菇数“智”化工厂。李胜介绍,这座种植工厂总投资1600万元,兴建4.2万平方米的香菇养菌大棚,长期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
  现场看到,菇架上整齐地排列着菇袋,李胜通过手机物联网操作,对大棚进行掀膜、控温、除湿、通风、增氧。李胜说,过去完成这些工序需要30多人,如今2人就够了。而且,数字化大棚可实现精准控温控湿,提高了香菇种植效率,一年可产3至4茬菇,菇的安全、产量、质量都有保障,大大减少了种菇风险,减轻了种菇劳动强度,实现降本增效,让他们端起了“数智碗”。
  科技赋能 做优菌“芯片”文章
  食用菌的“芯片”是菌种。李金国父子坚信科技就是生产力,主动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每年都承接一批菌种的试验、试种、选育、选种任务,经过2至3年反复试验优化后,选择最优菌种大面积推广,让菇农用上放心种。
  来自宜昌木郎坪镇的食用菌老板徐传龄一直是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菌种购销大户。当问起他为什么舍近求远来这里买菌种时,他坦然一笑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在这里购买菌种6年了,他们的菌种产出的香菇质量优、产量高、品相好、卖得贵、不愁销。”
  据了解,现在每年有本地和重庆、河南、安徽等地的600多户菇农与合作社签订100余万公斤菌种订购合同,仅此一项年收入300多万元,让合作社吃上了“菌种饭”。
  利用资源 搭上乡村旅游车
  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随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多方投资支持下,通往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公路建成,李胜也把自家的香菇数“智”化工厂变成了采摘园,吸引游客前来采摘体验。一开始,合作社主要把心思花在扩大菌种数量及菌袋的精细化管理上,通过控产降低香菇生长密度,实行“优生优育”,最终生产出的香菇投放市场后,因品相、大小、形状、口感独特,备受消费者青睐,一些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采摘最新鲜的香菇。可不久后,李胜发现,采摘园内品种单一,无法吸引更多游客,于是便借助科研院所力量,培育出春栽和秋栽新品种,实现四季出菇,满足游客需求。此外,还对采摘园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景观质量。
  品种多了,景美了,前来采摘的游客更多了。在旅游旺季,采摘园内客户和游客络绎不绝,让李金国父子又发了一笔“旅游财”。
  如今,李金国父子兴办的菇产业红红火火,收获了”湖北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随州市食用菌优质品种产业化示范基地”“随州市种菇能手”“随县香菇大王”等荣誉称号。李胜自信地说:“我们计划打造一条集品种选育、菌种生产、香菇栽培示范、精深加工、鲜菇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