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16日
柯家寨的“前世今生”

柯家寨航拍图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李文军摄·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黄芳芳 通讯员 宫以清
编者按
  随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要求,随州日报社统筹媒体资源,多形式多维度地开展“文化中国行·随州篇”宣传报道。本报全媒记者用镜头和纸笔探寻随州文化遗迹、考古遗址、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等,通过文物对话、人物讲述、故事回忆等形式,讲述背后的文化故事,挖掘传承与弘扬的历程,推动优秀特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要进柯家寨,先过两道河。”近日,记者奔赴“中国传统古村落”柯家寨,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柯家寨位于随县草店镇三道河村,占地200余亩。站在寨子外,三道河村党支部书记柯红星用手指着眼前的河流说:“这是护寨河,为阻挡外敌入侵而挖。”村落处在淮阳山脉西段的桐柏山脉,背山环水。远远看上去,寨子就像一个撒开的渔网,除房子建在平坦的开阔地外,三面都是山,村落由围墙拱卫,隔断外面的世界。
  跨进寨门,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止了:寨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渐次递升;寨内石板路遍布院落,爬满青苔的青石砖墙、踏痕累累的上马石、雕刻精美的石鼓门墩随处可见;寨外,一弯蜿蜒曲折的护寨河将古城寨紧紧环抱。
  柯红星作为柯家寨第十三代传人,非常熟悉村里情况,也是村里的义务讲解员。他介绍,寨子原有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如今只剩下南门依然耸立,上面几个瞭望口仿佛警惕的眼睛,注视着前方那条蜿蜒的进山之路。
  打南门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四合院。在一处六级台阶的院落前,柯红星向记者介绍说:“院落台阶的多少取决于该户的地位,地位越高,台阶也越高。村里也有两级三级台阶的。另外,你看,这个是门当,雕刻的图案不同,也表示主人身份不同。大户人家的门当上雕刻着狮子头,侧边则有‘风火轮’。”
  记者发现,各个房屋均为九檩十八柱结构,雕梁画栋、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每家每户门前均雕刻有精美石鼓、石墩、门楣等。有的门口左右两侧还有一块半米高的青石,据称,那是富裕人家方便骑马的上马石。
  目前,寨内发现了两块古碑,其中《风霜终古》碑长2米宽60厘米,记载的是柯家在此地繁衍发展历程及建寨过程:明崇祯年间,柯氏始祖尚德公因流寇作乱,携家带口来到随北;至柯氏五世祖英特,柯家开始定居三道河乡(即今柯家寨),并逐渐兴旺发达,广置田园,架桥修路,建房造屋,柯氏村落初步形成。另一块捐款碑记载的是,自咸丰辛酉(1861年)冬,捻军南下,太平军北上,战乱不已;尤其到了光绪丙子(1876年),河南出现大饥荒,寇盗更多,为防止寇盗侵害,光绪三年(1877年),柯家寨内居民捐钱修建寨墙,深挖护寨河,购买火药,以图自保。
  在柯红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两栋房屋前,门头上刻有“诗书门第”和“文明门”字样,且建筑风格类似于西欧。柯红星说,这证明那时的柯氏先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甚至有人可能出过国。“尤其是文明门,听老人讲,文明门后面是座后花园,要求会吟诗作对的文化人才能进入,一般人不能进。”
  村寨排水系统良好,寨中各个院落四周均设有排水沟,这些排水沟与总排水沟相连,蜿蜒曲折,穿行在寨子里,最后汇集一处,流入寨外的护寨河。
  村寨后山最高的位置,建有专门的粮食仓库,地势高防水防潮。在仓库墙壁的上半部设有通风口,防止粮食受潮变质。
  自柯家始祖来到随北至柯家寨全部建筑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二百余年,距今约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现保存下来的房屋建筑是逐年递增起来的,因为屡遭战火袭扰和土匪抢劫,破坏一次,修复一次,断断续续,建筑年代不一,这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情形。
  2019年,国家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公布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随县柯家寨榜上有名。近年来,村民大多已迁出寨子,目前仅近20位老人舍不得离开,仍住在寨子里。
  80多岁的老人陈万明说:“我在这个寨子住了一辈子了,子女在镇上买了房子,但我还是不愿意去镇上住,想住在这里把房子保护起来。”
  柯家寨距草店镇中心约7公里,距随州城区约75公里。近年来,草店镇党委、政府组织修建了通往柯家寨的水泥路,计划将三道河村打造为美丽乡村,不断完善柯家寨周边配套设施。
  在草店镇镇长阳斌看来,古村柯家寨的建筑设计、建筑工艺、风水易学等都值得研究和学习。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古村落,也是一个很好的砺志创业教育基地。他表示,柯家寨历经数百年风雨,虽然目前整体保存较完整,但有待进一步整修保护,组织研究,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