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4日
自强筑梦点亮人生 助残同心共向未来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赵慧林 通讯员 刘方平
编者按
今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为主题,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旨在推动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曾都区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一批令人钦佩的优秀残疾人组织(企业)扎根基层、创新实干,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有的企业以“授人以渔”为理念,帮助众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成功实现就业创业;有的社会组织搭建起“残疾人心灵驿站”,为受困于心理阴霾的残疾人驱散内心的孤寂,重拾生活信心;还有的公益机构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切实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为他们指明未来方向。他们用专业和爱心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让助残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
希望通过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社会各界领略助残先进们播撒爱心、传递温暖的动人风采,让更多人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凝聚起扶残助残的强大合力,共同营造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助力残疾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推动曾都区残疾人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独腿硬汉的养殖助残路
——记曾都区南郊黄畈村大山坡养殖专业合作社

曾都区南郊黄畈村大山坡养殖专业合作社
2004年,一场车祸让魏勤泽失去左脚,对于这个地道的农民来说,几乎失去了生活来源,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但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决心振作。
2008年,在村委会支持下,夫妻二人承包400亩荒山,开启创业之旅。借钱、平地、建猪圈、挖鱼塘,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还遭遇亏本,但他们从未放弃。
魏勤泽主动参加种养殖培训班,向养猪大户和兽医请教,努力学习饲料搭配、疾病预防等专业知识。凭借这股钻研精神,他总结出绿色科学的养猪方法和实用技术,2018年养殖场扭亏为盈,2019年非洲猪瘟肆虐,他和妻子4个月不出门,成功实现猪场生猪“零死亡”。如今,年收入可达50万元。
富裕后的魏勤泽没有忘记乡亲。他聘请村里2位残疾人到养殖场工作,按月足额发工资。免费提供小猪给困难户和残疾人养殖,还担任曾都区实用技术培训会的主讲人,传授养殖技术。空闲时,他奔波于南郊周边十几个村,为残疾人和困难户免费上门指导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
用自强改变命运,以助残温暖他人。魏勤泽表示“独富不如众富”,他的养殖场已实现生态循环养殖,未来还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和残疾人从事畜禽养殖。
从“授人以鱼”到“全域共富”
——记曾都区政君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曾都区政君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走进位于曾都北郊双寺村的政君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格外响亮。这里不仅是特色养殖的产业园,更是400余户残疾家庭的“造血工厂”。
作为三级肢体残疾人,合作社理事长马君的办公桌上摆满了荣誉证书:全国“自强创业奖”“全国自强模范”“湖北农村实用拔尖人才”、湖北省“十佳创业之星”……这些荣誉见证着一位残疾人创业者的奋斗轨迹。
带着“让残疾人挺直腰杆过日子”的信念,马君在帮扶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时,发现传统散养模式效率低下,便带领团队首创“155”庭院经济、“553”生态养殖、“775”高效循环三大助残养殖模式,将“输血”变为“造血”。
不仅如此,合作社以产业链思维推动乡村振兴:在长岗镇洪山坪村建立“大洪山三黄鸡”保种提纯复壮繁育基地,保有种鸡10万套,年孵化优质鸡苗千万羽。建成鸡苗孵化基地、3个禽苗育雏基地、6个万只鸡以上规模的养殖基地,年销售土鸡150万只(450万斤)、鸡蛋7000万枚,产品覆盖全国20余省市。
数据印证着助残成效:连续5年免费为2000余户残疾家庭发放鸡苗,总价值300余万元,辐射带动一千余户残疾家庭;捐赠蛋肉物资40万元,设立10个残疾人专属岗位。
“乡村振兴路上,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马君的话掷地有声。如今他正以“拄拐奔跑”的姿态,带领团队将“大洪山三黄鸡”打造成助残共富的新名片。
以自强之名,点亮千万残疾人就业星光
——记湖北智乐游泳设施有限公司
湖北智乐游泳设施有限公司
“在泳池里,我用肩膀扛起梦想;在职场中,我要让更多残疾人挺直腰杆。”湖北智乐游泳设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丰强说。
李丰强在8岁时痛失双臂,后成为世界冠军,至今已夺奖牌56枚,其中金牌32枚。2013年,从国家残疾人游泳队退役后,他一路艰辛,创办了湖北智乐游泳设施有限公司。
多年来,李丰强以勇者精神、拼搏作风,带领团队攻克“智能拼装泳池”核心技术,先后获国家专利18项。企业从3人小作坊发展为年产值3000万元的行业佼佼者,市场覆盖全国23个省市,服务武汉军运会、杭州全运会等重大项目,创造就业岗位200个,安置残疾人50余名。
在各级部门和组织的认可下,公司陆续挂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 湖北运动泳池装备研发中心”“湖北省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品牌基地”“随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随州市残疾人体育人才选拔训练基地”等。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创业,2021年,公司成立了“湖北智多电子有限公司”“随州市智同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随州市智雲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多个分支,以集团公司形式发展,安置带动了数千名残疾人就业创业。
此外,公司多年来承办、协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9次,累计培训残疾人890人次。每年坚持开展扶残助残、下乡慰问工作,为困难家庭送生活物资,鼓励残友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受益人群覆盖整个随州。
车轮转动梦想,自强驱动未来
——记随州市神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随州市神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在随州神通驾校的训练场上,轮椅学员正通过改装辅具熟练操作方向盘——这里不仅是驾考培训基地,更是残疾人拥抱世界的“梦想起点”。
驾校创始人杨敦能,2005年的农机事故导致他重度肢体残疾,却也让他萌发了“让残疾人驾车上路”的执念。2019年,在多部门支持下,神通驾校正式成立,成为全省唯一集C1、C2、C5资质于一体的残疾人创办驾校。
杨敦能带领团队攻克无障碍设施建设、改装车辆适配等难题,建成标准化训练场和宿舍食堂,让来自新疆、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的学员实现了“驾车梦”。推出“三专服务”:专属改装车辆(配备手控装置)、专职康复教练、专项考训计划,残疾人驾考合格率达98%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驾校已培训6000余名学员,其中600名残疾人考取C5驾照。更贴心的是,驾校提供购车、加装辅具、备案上路等服务,200多名学员借此拓展了职业范围。
“开车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融入社会的钥匙。”多年来,杨敦能将驾校升级为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不仅是残疾人群体励志教育、启迪思维、传授技能、自助互助、创就业孵化服务的基地,还创办了“残疾人之家”,为残疾学员和周边地区残疾人提供康复护理、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文化文体、婚介调解、法律维权等服务,成为残疾人温馨友爱的幸福家园。
烛光驱散阴霾 爱心守护成长
——记随州市烛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随州市烛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在随州市烛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接力赛从未停歇:2024年,90名智力障碍、孤独症儿童在这里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千余个家庭重拾希望。
“仁爱,一切力量源泉;责任,担当体现价值;服务,极致赢得声誉。”中心始终牢记“替社会承担,为家庭分忧”的理念,坚守“责任在心,关爱于行”的师德规范,以“家长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服务宗旨。
康复中心针对智力障碍和孤独症两种类型的特殊儿童,开展了多元化的康复项目,包括言语康复、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心理康复等。每个项目都由专业的康复师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确保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言语康复项目中,康复师通过游戏、音乐等方式激发儿童的语言兴趣,采用口肌训练、发音训练等方法帮助儿童改善言语功能。
“看到孩子们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独立穿衣,再累都值得。”中心负责人抚摸着墙上的感恩留言,眼中泛起泪光。这些留言字里行间满是对康复师的感谢,更有对生活的重新期许。
近三年来,康复中心的特殊儿童康复有效率达98%。其中,有显著进步的达到76%,轻微进步的达到22%。
根据家长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康复中心的服务满意度达到了99.6%。家长们纷纷表示,康复中心的专业服务和关爱让他们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希望,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让每个孩子听见世界的声音
——记随州艺萌儿童康复中心

随州艺萌儿童康复中心
在曾都区桃园路的天童幼儿园三楼,随州艺萌儿童康复中心的教室里,听障儿童小雨正戴着助听器,跟着老师和普通小朋友一起唱儿歌。
“以前随州没有专业的听障康复机构,家长只能带孩子去武汉,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系统训练。”中心负责人介绍道,中心成立于2021年8月,为随州市第一家听力言语定点康复机构,填补了随州市听障儿童康复训练的空白。
中心以“早干预、个别化、普特融合”为核心,对特殊儿童运用“多元化整合教学”的康复模式,提供听力检测与助听器适配、言语矫治训练、语言认知开发等一站式服务。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充分满足不同儿童的康复需求。
依托天童幼儿园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充满童趣的环境,中心为特殊儿童打造了沉浸式融合康复场景。在这里,听力言语障碍儿童能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游戏,在自然互动中提升语言表达、社交沟通等能力,消除因残障产生的心理隔阂,实现从康复到融入社会的无缝衔接。
家长王女士看着女儿第一次清晰喊出“妈妈”的视频,眼里泛着泪光:“这里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听见声音,更要让他们自信地表达、勇敢地融入。”中心负责人动情地说。随州艺萌用专业与爱心证明:在助残的道路上,每一个细微的努力,都能汇聚成改变生命的磅礴力量。
中西融合护幼苗 精准康复筑希望
——记随州老年康复护理医院儿童康复科

随州老年康复护理医院儿童康复科
走进随州老年康复护理医院儿童康复科,10余个专项训练室依次排开:运动治疗室里,减重步态训练器辅助患儿练习行走;语言训练室中,儿童康复师通过卡片引导孩子开口说话;物理因子治疗室里,借助脑循环治疗仪为患儿改善脑部血流供应,促进脑神经元的恢复。
“我们集高危儿早期干预与残疾儿童康复于一体,覆盖0-6岁全周期。”科室负责人介绍道,目前收治了60名儿童,通过开展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精细运动功能评估等项目,判断患儿自身功能状况,团队讨论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除了由26人组成的“硬核”专业团队,这里还有先进设备与传统医学的深度融合: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与中医推拿、针灸、蜡疗,以及脑循环治疗仪、肌兴奋治疗仪、痉挛肌治疗仪、减重步态训练器、主被动康复机等先进设备配合运用,通过现代康复与传统医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以中西医融合为特色的儿童精准康复体系。
“看到孩子们从卧床不起到蹒跚学步,从沉默寡言到开口交流,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科室负责人的话语中饱含深情,更透露着坚定:“我们将继续以专业为舟,以爱心为帆,在助残路上砥砺前行,让每个折翼天使都能在蓝天下自由飞翔。”
多元服务赋能 共筑助残新篇
——记曾都区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曾都区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我们聚焦康复服务、社会融入、就业支持、文化关怀等领域,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助力残疾人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与社会参与度。”曾都区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负责人说。
创新康复服务,守护残疾人身心健康。开展多元化康复活动,帮助精神障碍服务对象提升认知能力,缓解治疗压力。在“康复进社区”活动中,探索出“精神科医生+社工+志愿者+监护人”的社区康复模式。与市中心医院精神科建立常态化心理咨询机制,联合社工机构及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已覆盖300余人次。
强化就业支持,激活残疾人发展动能。联合区残联开展非遗结绳编织、手工制作等培训,累计培训140人次,13人成功实现自主创业。通过协调助残服务热线与29家便民服务商合作,为200余名残疾人提供代购代办、就业咨询等支持。在就业援助月活动中,积极链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
整合资源网络,构建残疾人支持矩阵。深化“政府+医院+企业+志愿者”协同模式,与随州大爱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发起“爱心助残”项目,为45户贫困精神残疾人家庭提供医疗援助及生活物资,链接爱心企业捐赠总价值1.2万元的康复器材、文体用品等物资。通过义诊及政策宣讲活动,推动社会关注精神残疾群体权益,积极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福利待遇。
以爱为翼,助力残疾人翱翔就业蓝天
——记随州市携晨家政服务中心

随州市携晨家政服务中心
做事麻利,笑容爽朗,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是很多人对随州市携晨家政服务中心创立者谢建爱的印象。
作为一名听力障碍残疾人,谢建爱深知残疾人群体在就业路上的艰难。在曾都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她凭借在家政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谢建爱毅然成立了携晨家政服务中心,为残疾人群体架起一座通往社会的桥梁。
该公司专注于为残疾人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依据每个人的特点,量身定制工作安排,让他们能够走出家门,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目前,携晨家政已设有8个残疾人岗位,覆盖前台、文员、后勤、保洁等多个领域,还组建了轻度残疾人保洁队。
除了助力残疾人就业,携晨家政还开设母婴护理师、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岗位,为更多待业人士创造就业机会。通过提供专业的家政服务,让婴幼儿、老年人及残疾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生活照料。
为了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职场、获得长远发展,携晨家政与残疾人就业服务所紧密合作,联合随州随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为残疾人提供适配的就业岗位、职场适应指导与持续的职场支持。
在助残的道路上,携晨家政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各类助残活动,提升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与支持,营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助力残疾人点亮就业创业希望之光
——记随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智同服务中心)

随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智同服务中心)
“快来看我拍的油菜花,多美啊!”在为期15天的随州市残疾人“创业发展能力提升行动”之摄影艺术及短视频创作培训活动中,学员们热情高涨,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极构思照片、拍摄视频,努力探索新的就业方向……
据悉,近年来,随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智同服务中心)依托市盲协和肢残人协会,开展盲人保健按摩技能提升、摄影艺术及短视频制作等各类就业创业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实用技能。
2014年,该中心在残疾人职业能力建设、创业项目孵化、创就业指导、就业推介、大学生帮扶等方面持续发力,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技能支撑,为7名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孵化服务,为3个合作社、6个个体户提供了帮办服务。同时,成功推荐3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为30余名应往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了全周期帮扶。
此外,中心于2022年10月成立的“智同丽智工坊”同样成绩斐然。工坊以手工编织订单式培训为核心,通过“送技术、送材料、收材料一条龙”服务,让留守妇女、宝妈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丽智工坊完成手工手链订单量20多万条,创造经济价值近30万元,帮助40多名就业困难残疾人和100多名留守妇女圆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编者按
今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为主题,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旨在推动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曾都区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一批令人钦佩的优秀残疾人组织(企业)扎根基层、创新实干,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有的企业以“授人以渔”为理念,帮助众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成功实现就业创业;有的社会组织搭建起“残疾人心灵驿站”,为受困于心理阴霾的残疾人驱散内心的孤寂,重拾生活信心;还有的公益机构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切实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为他们指明未来方向。他们用专业和爱心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让助残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
希望通过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社会各界领略助残先进们播撒爱心、传递温暖的动人风采,让更多人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凝聚起扶残助残的强大合力,共同营造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助力残疾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推动曾都区残疾人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独腿硬汉的养殖助残路
——记曾都区南郊黄畈村大山坡养殖专业合作社

曾都区南郊黄畈村大山坡养殖专业合作社
2004年,一场车祸让魏勤泽失去左脚,对于这个地道的农民来说,几乎失去了生活来源,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但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决心振作。
2008年,在村委会支持下,夫妻二人承包400亩荒山,开启创业之旅。借钱、平地、建猪圈、挖鱼塘,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还遭遇亏本,但他们从未放弃。
魏勤泽主动参加种养殖培训班,向养猪大户和兽医请教,努力学习饲料搭配、疾病预防等专业知识。凭借这股钻研精神,他总结出绿色科学的养猪方法和实用技术,2018年养殖场扭亏为盈,2019年非洲猪瘟肆虐,他和妻子4个月不出门,成功实现猪场生猪“零死亡”。如今,年收入可达50万元。
富裕后的魏勤泽没有忘记乡亲。他聘请村里2位残疾人到养殖场工作,按月足额发工资。免费提供小猪给困难户和残疾人养殖,还担任曾都区实用技术培训会的主讲人,传授养殖技术。空闲时,他奔波于南郊周边十几个村,为残疾人和困难户免费上门指导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
用自强改变命运,以助残温暖他人。魏勤泽表示“独富不如众富”,他的养殖场已实现生态循环养殖,未来还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和残疾人从事畜禽养殖。
从“授人以鱼”到“全域共富”
——记曾都区政君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曾都区政君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走进位于曾都北郊双寺村的政君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格外响亮。这里不仅是特色养殖的产业园,更是400余户残疾家庭的“造血工厂”。
作为三级肢体残疾人,合作社理事长马君的办公桌上摆满了荣誉证书:全国“自强创业奖”“全国自强模范”“湖北农村实用拔尖人才”、湖北省“十佳创业之星”……这些荣誉见证着一位残疾人创业者的奋斗轨迹。
带着“让残疾人挺直腰杆过日子”的信念,马君在帮扶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时,发现传统散养模式效率低下,便带领团队首创“155”庭院经济、“553”生态养殖、“775”高效循环三大助残养殖模式,将“输血”变为“造血”。
不仅如此,合作社以产业链思维推动乡村振兴:在长岗镇洪山坪村建立“大洪山三黄鸡”保种提纯复壮繁育基地,保有种鸡10万套,年孵化优质鸡苗千万羽。建成鸡苗孵化基地、3个禽苗育雏基地、6个万只鸡以上规模的养殖基地,年销售土鸡150万只(450万斤)、鸡蛋7000万枚,产品覆盖全国20余省市。
数据印证着助残成效:连续5年免费为2000余户残疾家庭发放鸡苗,总价值300余万元,辐射带动一千余户残疾家庭;捐赠蛋肉物资40万元,设立10个残疾人专属岗位。
“乡村振兴路上,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马君的话掷地有声。如今他正以“拄拐奔跑”的姿态,带领团队将“大洪山三黄鸡”打造成助残共富的新名片。
以自强之名,点亮千万残疾人就业星光
——记湖北智乐游泳设施有限公司

湖北智乐游泳设施有限公司
“在泳池里,我用肩膀扛起梦想;在职场中,我要让更多残疾人挺直腰杆。”湖北智乐游泳设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丰强说。
李丰强在8岁时痛失双臂,后成为世界冠军,至今已夺奖牌56枚,其中金牌32枚。2013年,从国家残疾人游泳队退役后,他一路艰辛,创办了湖北智乐游泳设施有限公司。
多年来,李丰强以勇者精神、拼搏作风,带领团队攻克“智能拼装泳池”核心技术,先后获国家专利18项。企业从3人小作坊发展为年产值3000万元的行业佼佼者,市场覆盖全国23个省市,服务武汉军运会、杭州全运会等重大项目,创造就业岗位200个,安置残疾人50余名。
在各级部门和组织的认可下,公司陆续挂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 湖北运动泳池装备研发中心”“湖北省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品牌基地”“随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随州市残疾人体育人才选拔训练基地”等。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创业,2021年,公司成立了“湖北智多电子有限公司”“随州市智同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随州市智雲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多个分支,以集团公司形式发展,安置带动了数千名残疾人就业创业。
此外,公司多年来承办、协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9次,累计培训残疾人890人次。每年坚持开展扶残助残、下乡慰问工作,为困难家庭送生活物资,鼓励残友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受益人群覆盖整个随州。
车轮转动梦想,自强驱动未来
——记随州市神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随州市神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在随州神通驾校的训练场上,轮椅学员正通过改装辅具熟练操作方向盘——这里不仅是驾考培训基地,更是残疾人拥抱世界的“梦想起点”。
驾校创始人杨敦能,2005年的农机事故导致他重度肢体残疾,却也让他萌发了“让残疾人驾车上路”的执念。2019年,在多部门支持下,神通驾校正式成立,成为全省唯一集C1、C2、C5资质于一体的残疾人创办驾校。
杨敦能带领团队攻克无障碍设施建设、改装车辆适配等难题,建成标准化训练场和宿舍食堂,让来自新疆、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的学员实现了“驾车梦”。推出“三专服务”:专属改装车辆(配备手控装置)、专职康复教练、专项考训计划,残疾人驾考合格率达98%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驾校已培训6000余名学员,其中600名残疾人考取C5驾照。更贴心的是,驾校提供购车、加装辅具、备案上路等服务,200多名学员借此拓展了职业范围。
“开车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融入社会的钥匙。”多年来,杨敦能将驾校升级为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不仅是残疾人群体励志教育、启迪思维、传授技能、自助互助、创就业孵化服务的基地,还创办了“残疾人之家”,为残疾学员和周边地区残疾人提供康复护理、心理疏导、技能培训、文化文体、婚介调解、法律维权等服务,成为残疾人温馨友爱的幸福家园。
烛光驱散阴霾 爱心守护成长
——记随州市烛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随州市烛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在随州市烛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接力赛从未停歇:2024年,90名智力障碍、孤独症儿童在这里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千余个家庭重拾希望。
“仁爱,一切力量源泉;责任,担当体现价值;服务,极致赢得声誉。”中心始终牢记“替社会承担,为家庭分忧”的理念,坚守“责任在心,关爱于行”的师德规范,以“家长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服务宗旨。
康复中心针对智力障碍和孤独症两种类型的特殊儿童,开展了多元化的康复项目,包括言语康复、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心理康复等。每个项目都由专业的康复师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确保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言语康复项目中,康复师通过游戏、音乐等方式激发儿童的语言兴趣,采用口肌训练、发音训练等方法帮助儿童改善言语功能。
“看到孩子们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独立穿衣,再累都值得。”中心负责人抚摸着墙上的感恩留言,眼中泛起泪光。这些留言字里行间满是对康复师的感谢,更有对生活的重新期许。
近三年来,康复中心的特殊儿童康复有效率达98%。其中,有显著进步的达到76%,轻微进步的达到22%。
根据家长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康复中心的服务满意度达到了99.6%。家长们纷纷表示,康复中心的专业服务和关爱让他们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希望,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让每个孩子听见世界的声音
——记随州艺萌儿童康复中心

随州艺萌儿童康复中心
在曾都区桃园路的天童幼儿园三楼,随州艺萌儿童康复中心的教室里,听障儿童小雨正戴着助听器,跟着老师和普通小朋友一起唱儿歌。
“以前随州没有专业的听障康复机构,家长只能带孩子去武汉,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系统训练。”中心负责人介绍道,中心成立于2021年8月,为随州市第一家听力言语定点康复机构,填补了随州市听障儿童康复训练的空白。
中心以“早干预、个别化、普特融合”为核心,对特殊儿童运用“多元化整合教学”的康复模式,提供听力检测与助听器适配、言语矫治训练、语言认知开发等一站式服务。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充分满足不同儿童的康复需求。
依托天童幼儿园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充满童趣的环境,中心为特殊儿童打造了沉浸式融合康复场景。在这里,听力言语障碍儿童能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游戏,在自然互动中提升语言表达、社交沟通等能力,消除因残障产生的心理隔阂,实现从康复到融入社会的无缝衔接。
家长王女士看着女儿第一次清晰喊出“妈妈”的视频,眼里泛着泪光:“这里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听见声音,更要让他们自信地表达、勇敢地融入。”中心负责人动情地说。随州艺萌用专业与爱心证明:在助残的道路上,每一个细微的努力,都能汇聚成改变生命的磅礴力量。
中西融合护幼苗 精准康复筑希望
——记随州老年康复护理医院儿童康复科

随州老年康复护理医院儿童康复科
走进随州老年康复护理医院儿童康复科,10余个专项训练室依次排开:运动治疗室里,减重步态训练器辅助患儿练习行走;语言训练室中,儿童康复师通过卡片引导孩子开口说话;物理因子治疗室里,借助脑循环治疗仪为患儿改善脑部血流供应,促进脑神经元的恢复。
“我们集高危儿早期干预与残疾儿童康复于一体,覆盖0-6岁全周期。”科室负责人介绍道,目前收治了60名儿童,通过开展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精细运动功能评估等项目,判断患儿自身功能状况,团队讨论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除了由26人组成的“硬核”专业团队,这里还有先进设备与传统医学的深度融合: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与中医推拿、针灸、蜡疗,以及脑循环治疗仪、肌兴奋治疗仪、痉挛肌治疗仪、减重步态训练器、主被动康复机等先进设备配合运用,通过现代康复与传统医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以中西医融合为特色的儿童精准康复体系。
“看到孩子们从卧床不起到蹒跚学步,从沉默寡言到开口交流,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科室负责人的话语中饱含深情,更透露着坚定:“我们将继续以专业为舟,以爱心为帆,在助残路上砥砺前行,让每个折翼天使都能在蓝天下自由飞翔。”
多元服务赋能 共筑助残新篇
——记曾都区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曾都区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我们聚焦康复服务、社会融入、就业支持、文化关怀等领域,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助力残疾人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与社会参与度。”曾都区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负责人说。
创新康复服务,守护残疾人身心健康。开展多元化康复活动,帮助精神障碍服务对象提升认知能力,缓解治疗压力。在“康复进社区”活动中,探索出“精神科医生+社工+志愿者+监护人”的社区康复模式。与市中心医院精神科建立常态化心理咨询机制,联合社工机构及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已覆盖300余人次。
强化就业支持,激活残疾人发展动能。联合区残联开展非遗结绳编织、手工制作等培训,累计培训140人次,13人成功实现自主创业。通过协调助残服务热线与29家便民服务商合作,为200余名残疾人提供代购代办、就业咨询等支持。在就业援助月活动中,积极链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
整合资源网络,构建残疾人支持矩阵。深化“政府+医院+企业+志愿者”协同模式,与随州大爱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发起“爱心助残”项目,为45户贫困精神残疾人家庭提供医疗援助及生活物资,链接爱心企业捐赠总价值1.2万元的康复器材、文体用品等物资。通过义诊及政策宣讲活动,推动社会关注精神残疾群体权益,积极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福利待遇。
以爱为翼,助力残疾人翱翔就业蓝天
——记随州市携晨家政服务中心

随州市携晨家政服务中心
做事麻利,笑容爽朗,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是很多人对随州市携晨家政服务中心创立者谢建爱的印象。
作为一名听力障碍残疾人,谢建爱深知残疾人群体在就业路上的艰难。在曾都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她凭借在家政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谢建爱毅然成立了携晨家政服务中心,为残疾人群体架起一座通往社会的桥梁。
该公司专注于为残疾人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依据每个人的特点,量身定制工作安排,让他们能够走出家门,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目前,携晨家政已设有8个残疾人岗位,覆盖前台、文员、后勤、保洁等多个领域,还组建了轻度残疾人保洁队。
除了助力残疾人就业,携晨家政还开设母婴护理师、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岗位,为更多待业人士创造就业机会。通过提供专业的家政服务,让婴幼儿、老年人及残疾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生活照料。
为了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职场、获得长远发展,携晨家政与残疾人就业服务所紧密合作,联合随州随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为残疾人提供适配的就业岗位、职场适应指导与持续的职场支持。
在助残的道路上,携晨家政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各类助残活动,提升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与支持,营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助力残疾人点亮就业创业希望之光
——记随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智同服务中心)

随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智同服务中心)
“快来看我拍的油菜花,多美啊!”在为期15天的随州市残疾人“创业发展能力提升行动”之摄影艺术及短视频创作培训活动中,学员们热情高涨,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极构思照片、拍摄视频,努力探索新的就业方向……
据悉,近年来,随州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智同服务中心)依托市盲协和肢残人协会,开展盲人保健按摩技能提升、摄影艺术及短视频制作等各类就业创业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实用技能。
2014年,该中心在残疾人职业能力建设、创业项目孵化、创就业指导、就业推介、大学生帮扶等方面持续发力,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技能支撑,为7名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孵化服务,为3个合作社、6个个体户提供了帮办服务。同时,成功推荐3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为30余名应往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了全周期帮扶。
此外,中心于2022年10月成立的“智同丽智工坊”同样成绩斐然。工坊以手工编织订单式培训为核心,通过“送技术、送材料、收材料一条龙”服务,让留守妇女、宝妈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丽智工坊完成手工手链订单量20多万条,创造经济价值近30万元,帮助40多名就业困难残疾人和100多名留守妇女圆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