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5日
小学生心理问题三大诱因
  1. 高压教育生态的“隐形推手”
  “双减”政策落地后,显性课业负担减轻,但隐性竞争压力未减反增。部分家长将焦虑转移至艺术培训、竞赛考证等赛道,孩子周末辗转于各类兴趣班,长期处于“赶场”状态。某一线城市调查显示,65%的小学生每日自主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
  2.“数字原住民”的社交困境
  智能手机的低龄化普及催生新现象:线上社交越活跃,现实交往越笨拙。许多孩子熟练使用表情包沟通,却无法直视他人眼睛说话;虚拟游戏中的团队协作得心应手,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却选择逃避。
  3. 家庭情感支持的“结构性缺失”
  留守儿童、城市“隐形留守”儿童(父母物理在场但情感缺位)群体扩大。某县疾控中心调研发现,父母长期缺位的儿童抑郁检出率超正常家庭孩子2.3倍,情感回应匮乏比物质匮乏更具杀伤力。(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汪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