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0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2日
神韵随州 一见钟情
——随州以炎帝文化和寻根节为牵引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纪实

随州文化公园

炎帝故里寻根节

随州旅游一号公路

随州旅游一号公路柳林段

新五师纪念馆

大乐之野民宿

千年银杏谷

淮河源竹筏

漂月光海·渔火露营基地

明月湾

炎帝景区夜景

编钟乐舞

草甸子街灯光秀

一河两岸

大洪山景区

炎帝卡通形象“炎炎”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流 王聪莹
  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随州这座诞生炎帝神农、守护编钟绝响的鄂北明珠,再次吸引世界目光。
  近年来,随州擦亮“神韵随州·一见钟情”城市品牌,深挖“炎帝”“编钟”两张名片的文化内涵,推动文旅产业强势崛起——2024年全市文旅投资突破36亿元,接待游客33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亿元。
  从世界华人寻根谒祖的炎帝故里,到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曾侯乙编钟;从大洪山“星空经济”的璀璨夜空,到随州旅游1号公路线串起的诗意田园,随州正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旅千亿产业”为战略目标,以炎帝文化和寻根节为牵引,系统推进文旅产业能级跃升,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一“始”一“钟”,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湖北随州熠熠生辉——这里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农耕文明在此萌芽;这里也是曾侯乙编钟的故乡,礼乐文明在此登峰。 一“始”一“钟”,跨越五千年时空在此交汇,共同奏响华夏文明最深邃的乐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王震中指出:“炎帝神农氏代表着农业的起源,同时也代表着农业的一个发展,整个几千年的文明都是农耕文明,所以说炎帝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源头。”
  五千年前,当人类文明还处于蒙昧之时,炎帝神农在随州这片沃土上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如今,炎帝文化已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诞辰,随州炎帝故里都会举行盛大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据统计,16年来寻根节已累计吸引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代表参与。
  转身遇见2400年前的青铜传奇。1978年,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世界。这组距今2400年的青铜乐器,以“一钟双音”的绝妙铸造技艺和完整的十二乐律体系,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直以来,知编钟者众,知随州者少。全国至少有13个省出土过编钟,但以随州为“最”——时代跨度最久,出土数量最多,至今随枣走廊已出土12套269件编钟;编钟音律最齐全,从叶家山曾侯犺5件编钟的“周原四声”,到郭家庙M30的10件编钮钟的“正五声”,再到拥有“七音十二律”的65件曾侯乙编钟,皆可考证。中国音乐家协会因此于2010年授予随州“中国编钟之乡”。
  编钟不仅代表先秦青铜铸造的最高成就,更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鲜活见证。如今,随州以数字技术复原古乐,让千年钟声穿越时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国家名片”,先后出访40余国,向世界奏响中华文明的最强音。
  当前,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遗址3个景区联合以“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名义创建国家5A级景区。炎帝故里景区和随县县城景城一体化、市博物馆综合提升工程、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推动。
  5月23日,乙巳年寻根节将在随州举行,为了让广大来随游客增强游玩体验感,自当天起,炎帝故里景区将举办以“烈山问祖华夏铸魂”为主题的夜游项目,带领游客开启丰富多彩的夜游模式。景区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着力聚焦业态创新,依托资源禀赋、挖掘文化特色、引入科技元素,将文化演艺、主题夜游、红色研学、自驾营地等新业态系统贯通起来,全力打造现代文化旅游产业新体系,打造随州文旅业态新亮点。”
   随州旅游1号公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春日的随州,156公里的旅游1号公路如一条飘逸的丝带,串联起田野花海、传统村落与灵秀山川。这条被网友称为“心形公路”的文旅廊道,不仅以独特的爱心造型成为网红打卡地,更以“农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成为新时代农文旅发展的标杆之作。
  随州旅游1号公路以高铁随州南站为起点,先后经淅河、马坪、长岭、府河、洛阳、柳林、均川、安居等镇,串起346、316、240等国道及327省道等干线,形成156公里的环线。
  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打造随州旅游1号公路,是将公路从旅客运输单一功能向丰富游客出行体验转变、由服务单一‘景点旅游’向服务‘全线旅游’转变,真正实现交通运输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依托这条公路,沿线的农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特色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山月随人、叁生有杏等民宿凭借独特的设计和优质的服务,成为游客热门选择;“随遇而安·自在小院”游客驿站,不仅提供茶咖、充电、住宿等基础服务,还打造了众多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驻足停留;以炎帝农耕文化为依托的农事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开展研学,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同时,公路还带动了客运、物流、电商等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借助这条公路走出乡村,“交通+旅游”“交通+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沿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原先的村道只有3.5米宽,山路崎岖难行,游客进不来。”广水市马坪镇狮子岗村党支部书记王勇感慨道,“1号公路贯通后,村里的月光茶园、千亩樱花、桃花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余元。”
  公路的贯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山月随人·明玉珍韩屋度假区总经理宋旭东告诉记者:“1号公路带动酒店客流量激增,已累计接待来自美国、韩国、越南等国游客5万余人次。”度假区推出的99元1日游套餐,与附近八月瓜种植基地合作开展采摘活动,带动周边100户村民就业,月均增收3000余元。
  在曾都区洛阳镇易家湾村,一座修建于康熙年间的单孔石拱桥“任家拱桥”因1号公路的修建重焕生机。村党支部书记朱猛介绍,依托通村公路两旁100余亩连片农田,村集体打造了“易家田园”项目,为游客提供农事体验活动。村民李丰保从深圳返乡创业,投资80万元开办农家乐,每周末能接待游客近80人,年收入达20万元。
  随州市文旅局副局长魏曙光介绍,随州旅游一号公路打破了景点“各自为战”的格局,将分散的“点状资源”升级为“线状产品”,再聚合成“网状产业集群”。
   从“流量”到“留量”,体验经济的随州实践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华语天后·寻根随州”演唱会在滨湖体育馆激情开唱。这次活动创随州大型演出活动参与人数新纪录,联动本地企业、商圈、景区、民宿等业态直接创收近千万元。
  在 随 州新晋“网红”打卡地——草甸子历史文化街区,首届“五一国潮文化艺术周”同步启幕。线上线下联动,实现“美食+音乐+文化+社交”的沉浸式体验,随州城市文化IP借势出圈。
  随州将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产品,推动“文化符号”向“现象级IP”跃升。
  草甸子、文峰里等文化街区,推动古城焕新,实现随州老城+文化旅游区的“文城融合”;白云湖“一湖两岸”夜娱、夜演等业态,串联生活圈、商业圈、休闲区和历史文化节点,形成靓丽丰富的滨水城市空间;民宿品牌“随遇而安·自在小院”探索“文化+场景”的创新路径,洛阳镇民宿集群、柳林镇山月随人韩屋度假区等项目建成后,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淮河源竹筏漂项目,实现“一筏漂两省 、一漂连三村、一连活四景”……文旅产品从“单一观光”向“多元体验”升级。
  随州还以“文旅+”破界,工旅、农旅、体旅在融合中放大乘数效应,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文旅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共生”。
  酿造车间的观光长廊、智能化的酿酒生产线、全新打造的酒文化馆……黄鹤楼酒业让游客在闻香品酒了解中华酒文化的同时,充分感受工业旅游的新颖有趣和蓬勃生机。
  精品房车、软体帐篷、野钓充气船等各类户外旅行装备抢眼……我市举办户外运动装备展和“开着房车游随州”活动,一辆车、一顶帐篷,让“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遥远。
  马拉松、桨板赛、轮滑嘉年华、国际泵道赛……一系列体育赛事引客“恋上随州”,神韵随州持续“沸腾”。2024年,“金秋随州季”以10条精品线路为脉络,串联100处美丽乡村打卡点,借势国际泵道赛、马拉松、浆板赛、轮滑嘉年华等赛事,吸引全国游客“用脚步丈量风景,用消费点燃热情”。数据显示,“金秋随州季”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37%。
  随州的故事,始于文明的源头,却从未止于历史的回响。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随州正以文化铸魂、以旅游塑形,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谱写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图片提供:孙洪涛、李文军、徐斌、韩起璞、霍国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