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2日
郦波:中国农业文明达到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天花板



郦波,知名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之一,与蒙曼、康震等专家学者参加央视《诗词大会》《诗意中国》等节目,在传统文化、诗词等方面研究颇深。
君住长江中,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终见君,共饮一江水。——郦波
5月10日,“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高端对话在武汉举办,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等做客对话室,阐述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的关系,畅叙长江文明的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现将郦波教授主旨演讲主要观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我与随州有“两缘”
说起随州,与我还蛮有缘分。
今年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那一天我也看到报道,巧的是我的生日就是4月17日。我来自南京一个叫“随园”的地方,“随园”的随就是“随州”的“随”,这是袁枚写下《随园食单》和《随园诗话》的地方,也是曹雪芹他们家最早的园子所在,所以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的。这是第一“缘”。
第二“缘”与我姓“郦”有关。“郦”这个姓源自炎帝的女儿彤鱼氏。黄帝有四妃,其中娶了炎帝的女儿彤鱼氏。彤鱼氏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挥”,就是发明弓箭的人。最早《周礼》记载,“弓长”职务就来自于“挥”,“张”姓就是来自于“挥”。老二叫夷彭,夷彭就是“郦”姓的祖先。夷彭传七世,传到“涓”,就是帮大禹治水的那个人,帮助他治水成功的人。最早在《广雅》注“郦”,用的是厉山的“厉”。巧的是炎帝生于(随州)厉山,所以古时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厉”与“郦”这两个字。
很多诗人与随州有渊源
随州的历史文化,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因为我研究诗词,很多诗人都和随州息息相关。王勃说“慕宗悫之长风”,随州有个“宗悫巷”。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就是宗悫说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化用了这个典故。李白住在安陆,去襄阳找孟浩然,来来往往都要经过随州。在随州,李白结识了他人生中一个知己,一个著名的道士叫元丹丘。“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就是这个元丹丘。元丹丘的老师紫阳真人,就在随州,所以他经常去随州,写随州的诗也很多,随州(算得上)是李白最得意的地方。
后来有个人叫“刘随州”,就是刘长卿,他在随州做刺史,主要创作成就的一段时期就在随州。还有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人物叫温庭筠,他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他的诗和词都是花间词派,在词上他是一个鼻祖,也是文人词的一个鼻祖。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他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境还要高。十个汉字,没有一个动词,古来公认在名词性的汉语使用上达到极致。他经过商山的时候,要去哪呢?他去任随县尉,就是到随州任公安局局长,这就是温庭筠的人生经历。
当然更不用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根据他的诗的表现,也应该经过随州这一带。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欧阳修。欧阳修一辈子除了在汴京生活之外,最长的时间就在随州。他父亲去世之后,就投奔他的叔父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做推官。我们熟悉的欧阳修母亲“画荻学书”,教他识字,(当时)用的哪个地方的芦荻?在哪个地方的泥滩上画的字?就在随州。
隋文帝杨坚,22岁即赴随任随州刺史,所以说随州是龙兴之地。隋朝就来自随,一般文史界说,隋文帝厌“随”(有)相从之意,把“随”改为“隋”,其实这是想当然。因为随州的“随”和隋朝的“隋”在古代最早就属于异体字,它就是相同的。
制耒耜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技术革命
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在中国史料典籍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当然,较为主流的就是: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
伏羲氏对中国文化最重大的贡献,是伏羲演卦、河图洛书等,特别是他提供了哲学的终极源头。到了黄帝和炎帝时期,他们分别有什么贡献呢?
第一,黄帝的贡献是通过战争融合了炎帝部落。第二,黄帝制衣裳,衣是上衣,裳是下裳。《左传》里明确说,“有服章之美,故曰华;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服装代表礼仪制度的一个外在的形式。第三,黄帝(开创)嫁娶,就是婚姻制度。当然,还有制舟车、制琴瑟等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最早的琴是五弦,我们知道到了周代,文王、武王各添一弦才有七弦琴。所以,琴瑟、舟车、衣裳、嫁娶,这都在干什么?这都在分阴阳,分阴阳以定秩序。
《道德经》里明确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万物。那么“一”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华夏文明来讲,最重要的“一”到底是什么?“一”就是(来自)炎帝的功劳。炎帝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识别了五谷,就是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旱作文明的一个区别。在五谷识别的过程中,炎帝神农把野生的五谷进行驯化。考古发现,南方稻作文明有人类驯化的遗迹。按照5000年文明史来讲,先有北方的旱作农业文明,但通过考古,南方的稻作文明不晚于北方的旱作文明。
炎帝神农教百姓驯化了五谷,开始种植五谷。在植五谷的过程中,炎帝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开始制耒耜,这一步非常关键,这是最早在农业文明上开启技术革新的步骤。在此之前,我们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刀耕火种就是完成地表上肥力的一种工作,就是把地表的植物用石刀把它砍碎,然后再放一把火一烧就不管它了,然后就开始撒种子。我们知道土地的真正肥力不在地表,而在土壤中。我们今天包括使用化肥都是要改变土壤中的一些结构。
对于农业文明来讲,怎么把这个土地给翻出来,这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古人本能是用棍子戳,这是很难的,尖棍子也不行。所以耒和耜是什么?耒就是最早的铲子,我们的铁锹,以前劳动的都是锹。耒是尖头的,把它烧弯,就可以深插入土地,叫破土。然后用耜再进行翻土,就可以把土壤内部的肥力给发挥出来。因为有了耒耜,后来才有了犁耕之法、垄耕之法。再就是驯化了黄牛、水牛,作为一个拉动铁犁前行的动物,它必须力量非常大,小型动物不行,第二就是要求它温顺。所以牛对于农耕文明来讲,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农业文明达到人类农业文明的天花板
从人类文明诞生到今天,主体的文明发展阶段是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时期,农业文明的天花板在哪里呢?毫无疑问是在中国。
回头看人类文明历史,我国除了进行了农业文明的技术革命,发明了耒耜,驯化了耕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兴修水利。全人类除中国之外,修建的所有的水利工程,在农业文明时期加起来都不如中国的一半。中国的水利工程,在人类历史上无出其右,从数量总量来看,全世界加起来都没法和中国比。
有了耒耜的农耕技术,有了耕牛特殊的畜力,有了水利技术,有了垄耕之法,中国的农业文明就达到了人类农业文明时期的一个天花板。这个天花板高到什么地步?农业史学家有一个数据,在我们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我们一亩地投入产出比是多少呢?比如说20斤的种子,一亩地在汉代就可以产到240斤的粮食,到了唐宋的时候,可以产到将近400斤。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我们的铁犁之法、垄耕之法,一亩地30斤的种子只能收获60斤的粮食,用了三圃之法之后达到90斤。
在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的收成决定了什么?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因为有了大量的农业收成,就可以养活更多的手工业工人,以物换物的交易,群居生活也就出现了,炎帝神农八大功绩之一就是日中为市。黄帝分阴阳的前提必须有一个“一”,这个“一”的前提是保证种族的延续,以及为族群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积累、物质空间,这就是炎帝开创农耕文明的贡献。
随枣走廊成就曾侯乙编钟巅峰之作
在中国,青铜器有两大作用,一为纳,二为乐,都是为祭祀服务的。大量的青铜器,我们说的鼎、彝、簋等,在祭祀的过程中完成与部落神明的沟通,和祖先的沟通,以乐乡民,产生共鸣。诗歌怎么产生的?《尚书》明确说“诗言志,歌以咏”,达到一个精神上的共鸣和共振。
为什么随州的青铜器很发达?因为中原文明的青铜王朝所需要的青铜的矿石原料,铜、锡、铅等都要走随枣走廊这条通道。在这个过程中,随州作为青铜重要的中转站,集聚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大量的技术工人,才有了曾侯乙编钟的青铜巅峰之作。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伟大之处体现在铸造工艺、音乐科技与礼乐文化等多个层面,堪称科技与文明共生的典范。
生产协作型文明成为华夏文明发展的主线
“随”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说:“随者,从也”,就是跟从的意思。后面的那个人要跟从前面的那个人的节奏,这样的话叫作“从”,大家要在同样的频率上行进。
从这个字,我们可以揭示炎帝农耕文明的奥秘。就人类文明所处的地域概念来看,只有东亚大陆提供了农业文明独一无二的地理空间。欧洲大陆大山大河大多是南北向,南北向因为纬度不同,农业文明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土壤的硬度都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东西走向的大江大河,上游下游都处在同样的温度、湿度,甚至土壤的硬度结构都相同,带来农业生产的条件大致相同。长期来看,战争的投入产出比就远不如协作的投入产出。西方尤其欧洲的文明交融主要通过战争完成的,华夏文明不一样,华夏文明本质叫生产协作型文明,由炎帝开始的生产协作型文明成为华夏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
生产协作型文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生产协作型文明会产生强大的同化作用。从农业文明到游牧文明南下,不论是元还是清,包括北魏孝文帝,通过文化的交融而相互适应,形成了现在大一统的华夏。大一统的华夏从炎黄时期就已经扎下了根基,就是生产协作型文明强大的同化作用。今天,生产协作型文明这种文明逻辑在世界大市场、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彻底苏醒了,拥抱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文明一定会给整个人类带来共赢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文明特质。我觉得能担负起人类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担,在世界新的存量博弈趋势下,只有东方文明。
我们沿着炎帝神农氏农业文明的这条主线,说到曾国、隋朝,再到今天全球一体化,生产协作型文明的共赢思维必将有利于天下,永利于人类文明。这就是神农文化包括长江文明在整个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地位所在。
在第二个百年,在我们重新踏上星辰与大海征程的时刻,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铸就我们的精神伟力。
资料整理:冯家园、钟金辉、陈巧巧、刘馨怡、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