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2日
厚植兴业“沃土” 点燃发展“引擎”

全力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再进10位以上;着力擦亮“高新事高兴办”政务服务品牌,力争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400亿元以上,营商环境评价排名进入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大力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在资源配置、产业招商、园区运营、企业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为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年初随州高新区聚力实施管理体制、科技创新、行政审批、干部人事、要素配置等改革举措,推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若干意见,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争当产业兴市 工业强市“排头兵”
发展是硬道理。随州高新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聚焦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聚链成群上攻坚突破,厚植现代产业新优势,以产业“能级之变”推动高新“实力之变”。
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引导齐星、楚胜、凯力、聚力等专汽企业智改数转、技改提能、联合创新,促进企业从单一产品生产商向“制造+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积极引入“专汽+应急、低空、服务”新业态,加快在新能迭代、智慧环卫、城市物流等方面拓展应用场景。引导专汽企业深耕“一带一路”,实现出口倍增。支持健民公司、青岛啤酒充分释放智能车间、“碳中和”工厂产能,支持黄鹤楼酒业办好秋酿大典,促成品源现代公司与恒顺醋业合作,推动重点龙头企业在高端酿酒、大健康、香菇深加工等细分领域闯出一片新蓝海。
做大新兴产业特色规模。充分发挥集中供热成本优势和化工园区发展空间优势,依托犇星、晶星、斯诺等企业龙头引领和专业协同双向作用,推进化工新材料、动力电池及储能新材料、氢产业和应急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协同发展。以重点企业搬迁扩能为契机,加快谋划实施总投资30亿元的中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抢抓国家战略备份、腹地建设政策机遇,重点谋划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推动青春化工园高质量“满园”。
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依托强大算力规模的神农云系统和城市数公基平台,集成各类数据资源、激活数据价值,赋能10万平方米的大数据产业园竞逐数字经济“新赛道”。围绕全市丰富的绿电资源,加快布局微风发电基塔、绿氢制备、氢气储能、氢能装备等制造项目,推进氢能工业化生产、规模化应用。全力护航总投资158亿元的中嘉空天科技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不断融入、延展上下游及关联产业,加快形成千亿级规模的空天产业集群。
竞当守正创新 革故鼎新“航向标”
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随州高新区将着力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科技要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全面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完善科技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四上”企业达到2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50家、95家、160家。支持犇星新材料建设新能源电池硅基材料及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巩固提升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等技术研究能力,持续提升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以望城岗片区城市更新和吴家老湾片区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推动云创城建设,吸引企业和院校在科创新城共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继续为高新区内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推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在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园区建立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谋划设立武汉、苏州离岸科创中心,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随州,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优化引才政策措施,依托人才公寓持续推进“招才兴业”计划,依托“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和人才工作站,搭建外联人才平台,一体推进“双招双引”,力争引进一批高质量人才项目,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全力支持犇星、品源、健民等一批优质企业“原地倍增”,加快将科技创新资源“潜能”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产学研用”一体化助推更多企业进入“新赛道”。
乐当未呼先应 一呼百应“店小二”
用“营商”换“赢商”。随州高新区将“整体提升环境”作为破题的关键抓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支撑和生态保障。
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加速推进热力管网二期项目建设,尽快实现对健民等一批有需求的工业用户进行集中供热;大力推进实训基地、综合管廊、交投智慧供应链产业园等一批园区配套项目全面建成投用;积极争取国网支持220千伏“十岗变”加快启动建设,推动园区“源-网-荷-储”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政策惠企、亲商暖商、审批提速等整体提升营商环境“八大行动”,深入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异地事项跨域办、容缺事项承诺办、政策服务免申办、简易事项智能办“五办改革”,擦亮“高新事高兴办”政务服务品牌。
打响提质城乡环境“主动仗”。把“清洁家园”行动与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结合起来,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与建设和美乡村、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下大力气整治交通秩序混乱、经营秩序杂乱、治理秩序凌乱的问题,让家园既有“颜”又有“序”。抓好生态环保,筑牢生态屏障,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打造良好创业环境“升级版”。用跟踪帮办助企“破题”、用柔性执法为企“护航”、用亲清关系帮企“站台”,确保企业的诉求第一时间接待、第一力度解决、第一速度回复。设身处地为企业家服务,旗帜鲜明为企业家撑腰,大张旗鼓为企业家站台,全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成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勇当应势而动 乘势而上“领跑者”
秉持“项目为王、大项目为王中王”理念,随州高新区切实把投资和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聚焦有效投资,在稳增促进、扩量提质上攻坚突破,积蓄跨越赶超新动能。
在“谋”上下功夫。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项目接续机制,建立项目储备库,实现良性有序滚动。对接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专项债及各类专项资金扶持领域,积极谋划储备更多补短板、增后劲、固根本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盘子,更多政策资金落地高新区。围绕产业链上游“追根溯源”、中游“强筋健骨”、下游“顺藤摸瓜”,下大力气谋划能够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目好项目,真正实现高标准强链、高水平延链、高效率补链。
在“引”上做文章。细化年度招商计划,对每个季度开展哪些活动、洽谈哪些项目、对接哪些企业,科学安排、提前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完善产业扶持奖补、专业园区激励、科创及人才等惠企政策,为招商引资提供重要支撑。大力实施产业链技术结构图、应用领域图、产业布局图、发展路线图、招商目标图“五图”作战,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化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紧盯头部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中国民企500强、行业100强、专精特新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精准开展招商引资。放大乡情优势,积极推进楚商回乡投资兴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力争2025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400亿元以上。
在“质”上求突破。聚焦2025年131个、总投资884.78亿元的重点续建、新建、谋划项目,完善领导包保、专班推进、清单管理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做到项目周周有变化、月月有进展、季季有成效,全力保障重大在建项目跑出“加速度”。紧盯“三率两量”抓项目推进,健全分级分类调度机制,推动新建项目应开尽开、续建项目早日投产,全年项目开工率、纳统率、竣工率分别超过75%、95%、60%。
敢当存量变革 增量崛起“弄潮儿”
惟创新者强,惟改革者进。随州高新区始终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深入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持续打好“三资”清理以及“三确”攻坚战,大力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探索通过租赁、质押融资、特许经营、资源入股等多种市场化路径,让国有资产变成活钱、实现钱生钱,致力在兴办模式、资源配置、产业招商、园区运营、企业服务、产业投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动“亩产论英雄”改革。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市场化投资,建设产业投资孵化基地。引入国企合作注资,谋划成立1支2亿元的科创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基金在产业投资中的引领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赋能产业发展。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处置闲置厂房和低效用地,清理低效闲置用地1000亩,继续推动园区工业用地100%“标准地”出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推行人员聘用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机关非行政编制人员实行12级主办岗位管理,构建新型干部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分配激励体系,着力推进“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升能降”,充分激发干部队伍活力。高效用好高新技术人才周转事业编,以高素质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勤当主动作为 担当善为“先行者”
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随州高新区围绕锻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勇担发展之责、激发奋进之志、凝聚前行之力,推动发展“大提速”。
聚焦“打造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加快挺进全国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这一总目标,全区上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上,扛起责任、细化措施、分线作战,用目标倒逼进度、用进度倒逼责任、用责任倒逼落地,以上率下推动项目招引,统筹调配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向链上企业倾斜。
树立“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的鲜明导向,把“狠抓落实、苦干实干”作为全区上下的共同遵循,奋力争取工作的提前量,积极创造发展的大增量。坚持加压奋进“拼”、争分夺秒“抢”、攻坚克难“干”,加快建设抢进度,全力创先争一流,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深入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和能力提升、能上能下、容错纠错、及时奖励“1+4”文件,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鼓劲,以干事环境之“好”聚高新发展之“力”。